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10年成绩斐然
为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12月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提出具体部署。今年2月和4月,广东省发改委两次发文征求关于《广东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评考核实施办法》的意见,提出每年对各市开展一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估,5年对各市开展一次生态文明建设考核。
对广东省深圳市而言,两份文件的印发,意味着自上而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即将全面启动。11月3日,深圳市在此背景下召开了全市2017年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工作部署会,意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国家考核的新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会议要求全面推进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以考核促发展,以考核促转型,以考核惠民生。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刚主持会议,深圳市委常委、深圳市副市长黄敏进行工作部署,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郑轲进行重要指示。此外,出席会议的还有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初汉,以及全市10个区(包含新区)、19个市直属部门和12个重点企业的主要负责人。
环保考核先行者
构建生态文明考核体系是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市在生态文明考核方面也一直充当着探索者。早在国家和广东省的文件下发之前,深圳市就已经率先开展相关的环保考核。
2007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应运而生。2013年8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考核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的要求,深圳市委将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到今年,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已经坚持推进了10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被新华社誉为“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考”。
作为一项制度,10年间,有传承,有创新,而且创新一直在继续。
记者了解到,在这1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工作中,深圳市形成了层次分明、运行有效的考核组织工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成立了考核领导小组,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负责考核工作的重大事项决策。同时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负责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深圳市人居环境委生态文明建设处则作为考核组负责考核工作的具体业务。
有成体系的考核组织,也有明确的考核对象,各责任单位“一把手”应考。据了解,考核对象涵盖市内各区,与人居环境相关的政府部门以及与环境污染治理有关的大型国有企业。这10年来,考核对象也在不断拓展,从环保工作实绩考核初期的6个区、11个市直部门和两家重点企业,扩展到现今具有环保职责的各区各部门各企业总计41个单位。
创设“双排名”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作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郑轲强调:“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说到底,考核只是手段。”
确实,深圳市过去10年的生态建设考核中,始终牢牢把握这个原则。据介绍,深圳市每年在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方案时,都优先考虑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为严峻的困难,以及最为迫切需要推进的工作。“比如今年,深圳市的水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河流和黑臭水体治理难度极大,任务极重,因此对水环境质量和黑臭水体考核方式做了较大调整,考核权重做了大幅度提高。”郑轲介绍道。
据了解,结合现实情况,除治理黑臭水体外,海绵城市建设、垃圾分类与处理、土壤环境保护、城市内涝治理、噪声达标及改善、建筑废弃物减排与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也都被纳入考核,并且逐步加大考核的权重。
为了更好地发挥考核的正面激励作用,深圳市设置了专门考评推进工作成效方面的排名,创新推出“双排名”制度。“此举的目的是支持和鼓励那些敢于啃硬骨头、打硬仗的部门和单位。”郑轲介绍,由于有些被考核单位环境基础较差,尽管花了大工夫、做了大努力,综合排名的考核方式仍然会让这些单位的排名较为靠后。
实际显示,根据2016年度的考核数据,原特区外某个工业较发达的行政区综合排名较为靠后,但采用“双排名”机制后,他们的工作成效考核排名则有一个较大的提升。这个测算表明“双排名”制度确能考出工作成效,突显大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所做出每一份努力。
“所以说,各单位的领导同志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因为工作难度大就不去做、不敢做,只要在推进工作中做出成绩,做出效果,我们就认可,并且肯定。”郑轲在工作部署会上表示。
对干部的激励,更体现在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结果的运用。据介绍,为了发挥考核结果的正面效用,针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考核领导小组专门制定了干部专项考核方案,旨在通过考核关注和发现表现突出、能够担当、敢打硬仗、攻坚克难的优秀干部。“我们必须大胆地进行尝试、持之以恒地推行,充分发挥考核的正确导向作用,突出‘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论英雄’,有效激励各级领导干部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上来,使考核重新回归它的本义。”郑轲表示。
10年来,深圳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中也一直坚持这样的原则。考核组不仅关注考核名次居前的单位,更是对这些单位中的干部给予关注,认真分析和考察这些干部对于推进本单位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考察他们在工作中、决策中、实施中是否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并将这样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
深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不断改革创新、自我完善,通过丰富考核内涵、拓宽考核范围、创新考核手段、注重公众参与、强化结果运用,逐步营造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市的生态文明考核首创了现场陈述会的形式,并引入评审团制度,明确要求各区、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就年度环保工作进行限时陈述,并进行现场答辩。现场陈述与评审既是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核最终环节。它不仅彰显了考核的公平公正与公开透明,也体现出政府强化公众参与的意识。评审团由深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生态环保领域专家、环保市民和各辖区居民代表共50人组成,评审团成员推举由各单位独立进行,在陈述会现场,评审团对被考核单位逐一进行现场评审和打分。第三方评审团制度更加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各单位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和成效。
经济与环境双提升
深圳市的10年实践表明,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对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积极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具有显著的效果,也为推动深圳市绿色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制度支撑。
据统计,2011年纳入考核以来万元GDP的能耗、水耗累计下降了23.2%和51.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和1/8;2011年以来,累计淘汰低端落后企业两万家;全市绿色建筑总量达到532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建设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大城市前列;公共交通运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6.5%;已投放新能源汽车超过2.9万辆,纯电动公交车占比为94.31%;557个社区获评“广东省宜居社区”,26个项目获评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6个项目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有效引导了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抓环境保护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同时,也促进环保工作机制建立和有效运行,包括各区和相关单位“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各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市级和各区逐年递增的环保投入机制等。
谈及1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工作经验,一位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士提及了五点,他表示,领导重视是根本、与时俱进是关键、可操作性是前提、规范化是基础、通力合作是保证。
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亲力亲为,从根本上保证了全市环保实绩考核工作顺利开展。而市考核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也在积极思考全市生态环境工作的新情况和新变化,及时调整考核对象、考核指标、考核方法、考核程序等,使考核工作始终与城市发展同步,与人民需求变化合拍。另外,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着力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制度和机制,规范工作行为、工作标准和工作效率,有力地保证了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
深圳市已经有环保实绩考核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10年的良好基础,但如何在新的国考形势下,把优势转化为成果则是当前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的挑战。考核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表示,深圳市会紧跟国家和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的形势和最新要求,及时优化调整本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做好“对上迎考,对下考核”工作准备。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深圳市将会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考核办公室的张亚立表示,近期,深圳市将委托开展改革课题研究,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的牵头单位进行调研,就各项指标是否纳入以及具体的考核办法进行沟通协商。同时,也将修订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具体明确各部门职责,细化年度评价、考核、监督、结果应用等具体内容。考核工作方案也在快马加鞭地赶制,并将报市委市政府审议,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发。此外,深圳市委还将制定和出台本市考核办联席会议制度、考核信息报送规则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