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阻挡不了孩子们的求学梦 半年才能见上爸妈一面
本报特派记者探访韶关乐昌贫困学子
编者按:韶关是东莞对口帮扶的城市,在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两座城市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贫穷的根源在于教育的落后,帮助一个贫困学子完成读书梦,就等于帮助了一个家庭。一直以来,东莞社会各界到韶关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去年8、9月期间,东莞报业传媒集团开展的“助学圆梦”大型助学活动,其中就有761名韶关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此外,东莞驻韶关扶贫工作组发动了清溪、黄江商会的企业家资助了乐昌三个镇36名贫困学生共7.2万元。
在3月26日《东莞时报》创刊7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本报弘扬“助学圆梦”的精神,特派记者前往韶关乐昌市廊田镇、大源镇、黄圃镇走访贫困学子,了解他们的学习现状,即日起陆续推出 “助学圆梦”系列报道,呼吁广大爱人人士参与助学,圆贫困孩子们的读书梦。有意向参与活动的读者朋友,可以拨打本报热线0769-22112008。
还没到乐昌大源镇,驻村扶贫工作人员阿挺就告诉记者,贫困学生住在地势险要的山上,一路都是悬崖峭壁。阿挺第一次坐摩托车上山时,双手紧紧抓住车后座,生怕掉下去。到了山上,发现两手已被抓得通红。
3月14日,乐昌大源镇阴雨不断。出于安全考虑,阿挺建议我们不要上山,就近采访租住在镇中心的其他贫困学生。为了还原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况,我们还是坚持上山了。当天下午,我们上山走访了家住黄茶坑的小彬,还有岭木歧的小兴。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虽然这些孩子们的家被大山阻隔,但任凭山再高路再险,家里再贫困,也阻挡不了他们的求知梦。
为了读书
从小寄宿在山下大伯家
小彬今年11岁,在乐昌小学读四年级。由于住在大山深处,小彬从小学开始,就寄宿在山下大伯的家中。
和记者闲聊中,小彬的情绪慢慢放松了,主动和记者聊起了他的学习。他说,现在的学习成绩虽然不太理想,但已有所进步。“有这么多叔叔阿姨关心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以后赚钱照顾爸爸妈妈,带他们走出大山。”
在当地村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接上小彬一起到黄茶坑小彬的家中进行探访。
通往黄茶坑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雨后的路面上十分泥泞,坑坑洼洼。山路崎岖难行,一路上记者看到多处有山体滑坡留下的痕迹,幸好村支部书记平时进出开惯了山路,较为熟悉路况。不过,他还是显得格外小心,每到转弯处就不停按喇叭预警,以防对面有车开来。尽管如此,在两个转弯处,有摩托车突然冲了出来,差点撞到一起。
村支部书记告诉记者,以前有学校曾安排校车到山上接送孩子。有一次,校车不慎翻侧掉进山沟里,导致一名学生死亡。自那以后,再也没有校车进出,山里的孩子就只能步行下山读书。
近年来不少村民陆续搬到山下,仍然居住在山里的村民,则让孩子在亲戚朋友家寄宿,或在山下租房。
在前往黄茶坑的路上,小彬十分开心。这个腼腆的男孩,有着大大的眼睛,很讨人喜欢。他透过车窗,一直看着外面的大山,和他聊天时,有问有答,仍略显拘谨。
当记者问起“想爸爸妈妈吗”,小彬点点头说:“我想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可是他们没有钱,只能在山上种树赚钱,我只有在暑假和寒假的时候才能回家。”
父母以种杉树为生家里收入低微
从山脚下出发,大约开了一个半小时的山路才到小彬的家。
知道记者前来探访,小彬的父母放下农活走了过来。小彬的父亲张国平衣服和裤子沾满泥土,他不好意思地拍拍身上的尘土,招呼记者坐下。这是一间简陋的砖瓦房,木门长年累月被雨水侵蚀,已经破旧不堪。虽然屋内还算宽敞,但光线昏暗,只有几张简单的桌椅和一台老式的电视机。
张国平一家世代居住在深山里。说起家里的情况,他不禁轻轻叹了一口气。“家里分到的山地不多,主要用来种植杉树,但种植杉树大约16年才能收成一次。”张国平说,国家规定不能过度砍伐,收成时还要请拖拉机把杉木运下山,也需要一笔费用。
为了补贴家用,夫妻俩除了种植杉树之外,还做一些杂工。在山上,可供选择的活不多,只能帮其他农户种植杉树。张国平也曾想过如何创收。但居住在深山且文化程度有限,他只能种一些农作物。但这里家家户户都自己种菜,假如把农作物运到镇中心卖,受到交通环境限制,运输也成为了难题。
听父母劝导重拾学习的信心
每次回家,小彬总会粘着爸爸妈妈,帮忙做一些家务和农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孩子很懂事。”张国平摸了摸小彬的头说,小彬还会做饭给爸爸妈妈吃,虽然手艺一般,但夫妻俩吃到儿子做的饭,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平时,张国平一家省吃俭用,每隔几个星期才会下山采办生活用品。只有小彬回家时,张国平才会买点猪肉回来,做一顿好吃的饭菜给他解解馋。
说起小彬,张国平有些愧疚。没有父母在身边督促学习,小彬的成绩一度下滑得厉害,甚至还曾提出要放弃学业。“他说他很想我们,决定不读书了,留在身边帮我们干活。”张国平说,听到儿子说这句话时很心酸,在他的耐心劝导下,小彬才重拾学习的信心。
这一别
放暑假母子才能见面
为了让小彬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更长些,我们暂时把他留在家中,进行了另一户的探访。打算探访结束后,再把他接到大伯家中。
离开小彬家之后,我们继续往山上开车半小时,来到了下一个目的地岭木歧。在这里,我们要探访的是另一名贫困学子小兴。他家就在这里。
车子开到半山腰,无法继续前行,我们只能停车,沿着山路走上去。雨后的山路很滑,随行的一名工作人员一脚踩空,差点滑倒。
到了小兴的家门前时,他正在玩泥沙。小兴今年7岁,在乐昌小学读二年级。记者看到,他穿着一件破旧的牛仔外套,长长的衣服覆盖到了他的膝盖。这是他爸爸黄远君的衣服。
小兴家住的是泥瓦房,显然已有多年的历史,住在这里的村民早已寥寥无几。黄远君也是以种植杉树为生,为了方便小兴读书,他的妻子和母亲在山下租了一间房子。“妻子在饭店做洗碗工,顺便照顾小兴读书,我留在山上种杉树。”黄远君说,夫妻俩要供孩子读书还要交房租,一家人的生活压力不小。
小兴的成绩还算不错。他告诉记者,今后他将更加发奋读书,用好成绩回报父母和社会。
离开岭木歧之后,我们来到黄茶坑接小彬。临别时,小彬的妈妈到菜园里摘了一袋青菜,让小彬带给大伯。
妈妈将小彬带到房间里,从床头掏出3元钱,慢慢把钱展开,放在小彬的手里,叮嘱他要好好学习,还要听大伯的话,再三叮嘱这3元零用钱不能乱花。
小彬的妈妈不会开摩托车,平时下山的机会很少。这次离别,或许要等到放暑假,她才能见到儿子小彬了。离别时,母子俩显得依依不舍。
妈妈将小彬送上车,还不停在车外嘱咐他一定要好好学习,才不会辜负社会上热心人的关怀。而小彬一个劲地点头,没有说话。车子缓缓开出,小彬透过车窗不断回望,直到母亲逐渐消失在他的视线中。
参与方式
想参与“助学圆梦”的读者朋友,可以拨打本报热线0769-22112008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