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收藏究竟牛到何种程度

22.09.2015  11:08

  

除表彰私人捐赠,以往官方大型博物馆很少出现诸如“吴湖帆收藏”、“虚斋收藏”……乃至“石渠宝笈”等体现收藏主体的专题展。是时的展览,大多围绕着艺术家承前启后构成的艺术史展开。也许由于二十余年艺术品市场的高速发展,民间收藏之风大盛,特别是大陆新一代收藏家重新涌现,令已淡出人们视线四十余年的收藏家观念再度觉醒,收藏专题而非仅仅是艺术作品,已渐在官方博物馆近年的大展中,成为一个热门主题。

事实上,艺术史非但是体现着艺术家,同样也是体现着收藏家的趣味、意志与观念的一部历史。比如,若非明代由吴门画家导引的收藏之风的兴起,作为吴门绘画远祖的元四家其实是不可能得到后人追认的,更别提由此引发的重大的艺术史变迁——“吴浙之争”或者说“宋元之争”。黄公望是位行脚四方的道士,吴镇一度被认为是算命先生,倪瓒虽有贽财,但晚年却形单影只地以一叶扁舟漂泊于太湖浩渺的烟波中……若没有其徒子徒孙辈的杜琼、刘珏、沈孟渊、沈周乃至文徵明的继承,没有围绕着文徵明祖孙包括沈周等人的吴地收藏家们的一力追捧,这些胜朝时在江南文人小圈子里负有盛名,而于社会层面却默默无闻的高士或者说是方士,其作品安能获得“江东人家以有无为清浊”(沈周题倪云林画中所述)的无上荣耀?

惟其如此,以吴为核心的江南文人画审美才在苏州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于明中期逐渐压倒了原先受官方扶持、秉承南宋院体的浙派风尚。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吴浙之争”、“宋元之争”,说白了其实正是以文人审美为核心的江南民间收藏,力压以宫廷审美为核心的官方收藏这一过程的一体两面。收藏对艺术史影响的实例,实际上不可胜数,只是过去对此缺少足够的认识。本文无意于此多费周章,而是要借“石渠”大展的机会略介绍以乾隆帝为首的清宫收藏的价值及其对艺术史嬗递产生的重要意义。

北京故宫举办的“石渠宝笈”特展,可视作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书画收藏展。“石渠宝笈”收藏,原本就是这座集中古政治、历史、文化、艺术于一身的伟大建筑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妨视为今天的所谓“软装”),只是由于过去意识形态的强调,对封建帝王意识的批判,对之不曾正视而已。故宫以“石渠”特展为其九十周年华诞庆生,因也最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