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清新区产业扶贫正在“催丝结茧”
太平镇北坑村:户户有项目、户户能脱 贫
自2013年以来,北坑村结合当地村民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种植的契机,创新“四位一体”扶贫模式,在帮扶单位清远市农业局的指导及帮扶下,北坑村成立了三个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引进种植火龙果项目,投入10万元扶持资金帮扶25户有劳力贫困户,目前签订种植2亩以上的贫困户10户。2014年,该村火龙果单项收入1350万元。按照去年火龙果批发价3元/斤计算,预计每亩年产量4000斤,25户贫困户户均1亩,仅这一项便可为增收30多万元。
北坑村贫困户另一个增收项目是磨菇种植。帮扶单位市农业局在北坑村正计划建设300间菇房的发展微生物食用菌种植基地,目前建好80多间,其中该村的福兴微生物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68万元,计划再建成50间草菇种植房,带动农户51户,其中贫困户25户。
与此同时,市农业局还在北坑村创建了两个养殖项目,带动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去年已扶持9户贫困户每期每户养殖100只清远鸡,还扶持1户贫困户每期养殖80-100头猪,带动其脱贫致富。通过精准帮扶,让北坑村25户有劳动力贫困户可实现“户户有项目、户户能脱贫”。
龙颈镇龙北村 :“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带动增收
龙颈镇龙北村由清新区供销社、区扶贫办、区财政局等单位共同帮扶。帮扶单位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结合当地的土地、气候和传统种植习惯,投入12万元,建设一个种植面积约60亩的扶贫开发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基地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该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种植。基地实行订单式种植,由清新区农产品配送公司下单,帮扶单位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种苗及农药化肥,驻村单位免费提供生产工具,贫困户负责生产种植,村委会组织协调产前、产中、产后各有关工作,收成后的农产品由配送公司按市场价进行收购。农户也可以自己出售给批发商。这样,贫困户每户种上2、3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基本可以达到7000-10000元。贫困户唐石友去年种了3亩地,平均每亩收入达到5000元,仅此项收入就1万多元。
龙颈镇 田村:一个竹制产业带动一片增收
田村山地面积较大,沙地多,适宜黄竹生长,当地村民历来有种竹的传统,使该村野生黄竹漫山遍野,颇具规模。
帮扶该村的禅城区交通运输局驻村工作组长罗洪明通过深入调研和请教专家,发现 田村的黄竹、水竹非常适合做造纸原料,决定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黄竹种植产业,扩大种植面积,把黄竹种植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帮扶。
经过多次协商,收回了村办公楼旁已出租的废品收购点,改建成厂房,引进英德老板投资建设 田村竹制品加工厂。帮助村成立了种竹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将家家户户连接起来,鼓励农户积极发展种竹业,并聘请专家对村民进行种植培训,提供技术指导,标准化生产,统一管理。对贫困户,帮扶单位则提供一定数额的扶持资金,目前,该村70户有劳动能力的扶贫户已经全部加入合作社。
该项目投产后,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8万元经济收入,同时也可带动村民增收。现 田村种竹1500亩,年产竹1.5吨/亩,收购价360元/吨,村民可直接增加收入81万元,662户村民平均每户可增收1300元。目前,竹制品加工项目已经辐射到整个龙颈镇。据统计,现该镇年产竹6000多吨,竹制品加工项目将成为龙颈镇的主导产业,带动该镇增收致富。
龙颈镇佛市村:改造陶瓷厂 实现“双增收”
帮扶龙颈镇佛市村的禅城区人社局充分利用当地众多陶瓷厂的资源优势,通过签订协议入股50万元改造该村的丰艺陶瓷厂。帮助该厂进行升级改造,由原来烧柴的土窑改造成隧道式烧液化气窑,全天候24小时开流水生产线,年产值由原来的200万元迅速提升到1200万元。陶瓷厂升级改造后,不但大大降低了废气的排放,还提升了效能,扩大了规模,从而吸引了村中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该合作约定,陶瓷厂在新增的工人中优先招聘贫困户,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增收脱贫。目前,佛市村在该厂务工的贫困户有18户,月人均工资约2500元。同时还带给村集体每年不少于5万元分红收入,连续可分红10年。一举帮助村集体和贫困户实现“双增收”。
丰艺陶瓷厂的成功经验很快就被本村或邻近村的几家陶瓷厂复制,纷纷对土窑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能、扩大规模,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据悉,现在佛市村85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中,已有65户在陶瓷厂上班,有了稳定的收入。
目前,清新区正深度整合佛山市和本区各帮扶单位的力量,帮扶各贫困村建立主导产业,并通过引导合作社或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能,实现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扶贫成效,努力实现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