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被曝垃圾成堆 周边百姓苦不堪言

17.04.2015  21:34

  清水出源头 垃圾顺水流

  直击渭河源头“堆粪门

  ◎本刊记者 廖素冰 刘军民 撰文/摄影

   在夕阳照耀下,流淌的莲峰河穿过河道里的垃圾堆,向渭河流去。河边上堆放着包括注射器在内的废弃医疗垃圾。

  自《环境与生活》杂志启动“寻找中国好水大型环保行动”系列报道以来,既有读者来函举荐家乡的优秀水源地,也有群众投书反映本地水源污染的情况。近日,本刊接到地处渭河源头的甘肃省渭源县当地群众投诉,称渭河源头主要支流之一的莲峰河河道堆满垃圾,周边百姓苦不堪言。《环境与生活》记者于是乘车西行,调查走访了渭河源头垃圾污染现场和周边居民,并采访了当地主管部门。所见所闻令记者震惊。

   在夕阳照耀下,流淌的莲峰河穿过河道里的垃圾堆,向渭河流去。河边上堆放着包括注射器在内的废弃医疗垃圾。

  渭水出焉清且甜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早在2004年的一份文件中就提出:渭河已经基本丧失了生态功能,成为黄河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近些年,渭河中下游更是因容纳了沿岸城市诸多污水和垃圾污染,被戴上“关中下水道”的黑帽子。那么追根溯源,渭河源头的情况又如何呢?

  深冬的渭源刚下过雪,空气清新冷冽。这个甘肃中部的县因渭水源头而得名,这里是养育了八百里秦川的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共辖16个乡镇,总人口约35万人,其中32万人是农业人口。该县还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药材之乡,盛产当归和黄芪。

   当地居民在铲河道里的死猪

  在驱车从陇西县到渭源县莲峰镇途中,道路沿着渭河干涸的河道一直向前,正值枯水期的河道裸露着大片砂石,几乎断流了。由于堤岸平缓,土色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注意都发现不了河道就在眼前。

  大家熟悉的成语“泾渭分明”,本指黄河支流渭河和泾河在古城西安北郊交汇时,由于含沙量不同,呈现出一清一浊的奇特景观,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据考,唐代诗人杜甫在《秋雨叹》中有“浊泾清渭何当分”之句,大概是这个成语的由来。显然,杜甫当年说的是泾水浊渭水清,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反而看上去是泾水清渭水浊了。究竟谁清谁浊,是古人弄错还是后来演变,颇引起一番争议。《现代汉语词典》似乎一锤定音,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不管怎么说,《环境与生活》记者此次来到渭河源头,终于有机会亲眼看看渭水的清浊了。

   莲峰镇上停放的集污车,看上去已多时未使用。

  

  记者顺河道而上,来到地处渭河源头的渭河源景区。2014年8月,这里举办过《甲午年公祭华夏文明先祖大禹大典》的大型公祭活动,此处被当地政府定为渭水发源地,属于鸟鼠山系,当年大禹治水经过之地,当地借此正大力发展旅游业,景区也做好了收门票的准备。

  据历史文献记载,“渭水出焉”之地正是鸟鼠山。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就说:“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渭源县境内普遍少水,唯有这里是难得的天然林和自然保护区,水土涵养好,浅层地表水渗出,汇聚成小溪流,四季不断,到了夏天,溪水较大就变成小河,成为渭河珍贵的源头水。

   当地老人蹲在建筑垃圾堆上吸烟,垃圾堆下埋着市场旱厕掏出的大粪。

  记者一行沿着山势往上走,穿过树林,潺潺溪水声不绝于耳,伴着山林积雪和丘陵状山坡,听来令人愉悦。此时深冬,结冰水面浅雪覆盖之下,似无一物,然溪流不经意间从小沟小洼中就流淌而出,冰雪裂开处,能清楚地看到水底的苔藓和石头。沿溪流而上,步行几公里就到了“大禹导渭”题字的石崖边,此处恰是峡谷,两边石崖形成一线天之态,底下深水已结冰冻实。可以想象,夏天多水之时,此地当有无限美景。看溪水清澈,记者忍不住捧起来喝了一口,清甜甘冽,没有城市自来水的消毒水味。用矿泉水瓶装满一瓶,再细细观察,水样透明,没有沉淀物残渣,应属优质山泉。从渭河源景区的水质来看,渭河源头始发之水天然清澈,未见污染。景区周围多是村落、农田,未见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