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乳源退休老人回乡种油茶 石漠化荒山变身聚宝盆

16.08.2017  17:04

  沿京港澳高速韶关段北行过的人都知道,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和乐昌市云岩镇一带海拔高,冬季气温低,路面时常会结冰、飘雪,行车一定要非常小心,而高速公路两旁的山坡上很难见到成片的树木,随处可见的都是丛生的杂草、低矮的灌木以及裸露的岩石。

  海拔800米荒山上的油茶树

  80岁的林亚彩老人就生长在这片被称为“广东的西伯利亚”的粤北山区,几年前,他谋划着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在石漠化的坡地上种植油茶。记者日前在乳源采访时获悉,如今大片的油茶已经挂果,老人和岭头村的村民们即将迎来油茶的丰收。

   老人种植油茶 改造“石漠化

  岭头村是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的一个小山村,与周围村庄一样,岭头村的周围分布着一座座山丘。与别处满是杂草和岩石的山丘不同,岭头村周边五六座山丘山腰位置以下生长着成片的油茶树,青色岩石周边的土层里,一棵棵一米多高的油茶树挂满颗粒饱满的茶果。

  “这里海拔有800多米,又属于石灰岩地貌区,土壤贫瘠,以前都是荒山,只长杂草和石头。村里水田少,水稻只能种一造,村民们前些年连吃饭都成问题。”站在油茶林里,看着结满硕果的油茶,林亚彩老人说几年前开始着手改造这片荒山时心里也犯嘀咕,但还是硬着头皮实施自己的计划。

  林亚彩老人说,村庄周边这些山丘主要存在土地贫瘠、水源不足和冬季气温低的问题,但每年春夏秋三季,这些荒山也能生机盎然地生长着茅草和野花,荒废了实在可惜。他的目光首先便集中在村子周边的野生油茶上,这些耐寒耐旱的油茶,不正是改造石漠化荒山的“武器”么?

  林亚彩老人跟远在深圳经商的女儿商量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他的想法得到女儿的大力支持。开始种植前,他专门先后前往乳源县多个乡镇调查研究,对油茶生长的土质、气候、海拔、温差等进行考察,对野生油茶树挂果进行分析,对准备开垦种油茶荒山的土质进行检测,证实这片荒山完全适合种植油茶。

  林亚彩老人的做法与当地政府关于石漠化治理的举措不谋而合。2011年乳源瑶族自治县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作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乳源县各级部门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制定出台《乳源瑶族自治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管理办法》,推进“十大建设项目”,其中一条便是“人工造林与油茶种植”。

   为学种植知识 老人学会上网

  “前三年每年300多亩,之后每年又种植一些,现在种植面积已经有1500多亩了。”林亚彩老人说,他从2010年起便开始筹集资金租了1000多亩荒地,经过近四五年的分批种植和精心管理,早期种植的油茶直径有2至4厘米,已经开始挂果、出油。

  老人的儿子林军告诉记者,父亲从当地税务部门退休后,一直与母亲住在县城,生活逍遥自在,几年前开始种油茶后,不仅投入了全部积蓄,更是全身心将精力集中在这片荒山上,为使油茶树生长良好,老人像种蔬菜一样种茶树,茶树周围不留草,松土施肥不伤根,用于培育茶树的肥料也尽可能施土杂肥不施化肥,如施用鸡粪、猪粪混合的土杂肥等,保证茶树有足够的营养。

  经过几年时间的辛苦操劳,老人让“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成片的茶树林。林军说让他佩服的是,父亲不仅带头剪枝、除草、施肥、松土,更学会了利用互联网来学习油茶种植的知识,“他七十多岁学会上网,后来又学会用微信,现在种油茶遇到问题还会通过网络来查找资料”。

   既要绿化荒山 又要脱贫致富

  “油茶种植三四年就可以挂果了,去年已经挂果的油茶树有6万棵,干果仁产量万余斤,产茶油2000多斤。”据林亚彩老人介绍,这些茶油主要销往珠三角地区,目前市价为每市斤60元左右,“今年挂果的油茶更多,油茶果的长势也很好,预计收入也会高于去年。

  林军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2010年起至今,每到油茶种植和护理的“旺季”,老人雇用本村及周边村民30人,支付工资20多万元,人均劳务收入7000多元,5年共付约100万元,不仅为贫困村民提供丰厚的收入,更让许多家庭因此脱掉了“穷帽”,如今已有一些邻居和村民开始有计划在周边种植油茶,油茶树的生长周期可达上百年,产果周期达30至60年,油茶产业形成之后,更可带动周边200户农户致富。

  老人告诉记者,为了适应今后大批量榨油的需要,他正着手准备购置设备,在家里建榨油坊,“以前都是土法榨油,速度慢,榨出来的油品相一般,现在还是要搞机械榨油”。

  除了直接经济效益,林亚彩老人说更让他高兴的是,一千多亩荒山变成了四季常青的茶园,不仅绿化了荒山,还改善了生态环境,以前村子周边干涸时常断流的泉眼,由于油茶树涵养水分的作用,如今一年四季汩汩不绝,村子周边的鸟类和小动物也明显比前几年多了不少。

  

编辑: 李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