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操盘手”裘新:澎湃不是“国家队” 暂不追求盈利

12.11.2014  23:34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电 (记者 彭大伟)“没有人通知我们是‘国家队’。”谈及外界对澎湃“官方背景”的热议,澎湃幕后“操盘手”、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裘新12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笑称,“‘国家队’不是封的,跟级别也没有关系,你得做出来。”

  作为一家“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新媒体,上线不到半年的澎湃新闻,从一篇道尽理想主义情怀的发刊词伊始便一路引发关注,甚至其本身便成为大量媒体关注的现象。

  2014年被认为是中国的“媒体融合年”。8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并提出“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就在7月,中国官方互联网管理部门负责人来到刚开张的澎湃新闻考察。为此,外界往往将着力打造澎湃、界面和上海观察三个新媒体项目的上海报业集团视作新媒体“国家队”。

  但裘新认为,不论叫国家队,还是地方队,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符合“新型主流媒体”的要求。其中,“新型”就是指以互联网的思维去运营媒体产品;“主流”则代表“父母能够给孩子说、愿意让孩子学的东西”。

  “澎湃一上线就火了,秘密是什么?”记者问道。

  “我们没有秘密。”裘新说,发刊词只是澎湃蹿红的因素之一,如果非要说澎湃有什么秘密,那就是符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转型融合的当下存在的焦虑,“它应该是在一个普遍的焦虑、等待和观望当中出现的,契合了业界的期望和期待。

  “同时,在一个娱乐气氛弥漫的社会里,严肃的思想和新闻还是有市场和需求的。”裘新补充道。

  裘新坦言,澎湃并没有做其他传统媒体没尝试过的事,唯一的区别也许在于较好地摆脱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流程和写作体裁等一些“条条框框”,“它的生产方式和报纸告别得比较彻底,实际上这是一种对传统媒体的扬弃。

  “会效仿互联网行业的上市热潮吗?”澎湃的姊妹产品界面,曾因一篇财经类征稿开出1000美元“天价”稿费而震动业界,记者追问裘新,如何探索新媒体的盈利模式。

  刚参加完2014年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的裘新,半小时前在台上与Buzz Feed和Business Insider等美国新媒体翘楚就此对话时,显得有些沉默寡言。

  “毕竟大家完全不在同一个语境。”裘新表示,界面的确存在将来上市的想法,而对于澎湃,他寄予不同的期待。

  “为什么澎湃是上海报业集团来做?”裘新反问,“任何一个纯商业的企业,不会做这样在一定时期内看不到融资或上市等希望的产品”。

  “很多人都在问我盈利模式。”他表示,在目前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里,不存在一开始就想清楚的商业模式,“一个阶段只能做一个阶段的事情”,“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把产品打动人、感动人这块做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