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五次重大灾害事件:就近调兵 凸显专业兵种

08.08.2014  16:55

  日前,武警战士为鲁甸县龙头山镇运来第一套净水设备,缓解救灾官兵用干净水难的问题 摄/新华社记者 刘新

  根据国防部发布的消息,目前近万名军人正在云南鲁甸执行抗震救灾任务,涵盖了陆军、空军、二炮以及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类似的行动被统一定义为“非战争军事行动”。

  《法制晚报》对历年来解放军参与的重要非战争军事行动进行归纳总结,粗略描绘出该类行动的指挥体系、兵力运用、后勤保障模式并对这类行动中的所体现出的军事意义进行深入分析。

   军队救援

   四级指挥体制 军地密切合作

  有重大灾害的地方,就有中国军队的身影。作战和抢险救灾是世界各国军队的重要职责,中国军队也不例外。

  依据灾害程度的大小,部队救援出动的兵力、军种也不同。比如在1998年抗洪抢险中,军队投入了30多万人,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500多万人,陆、海、空、二炮以及武警各军种悉数参加。

  从2008年至今的重大自然灾害中,汶川地震期间救援兵力最多,达到11万余人(具体数字为113080人),涉及陆、海、空、二炮和武警部队所有军种。

  这么庞大的兵力如何指挥运用?2008年的汶川地震期间,国防部在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对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情况进行了官方发布。

  也是这次发布会,时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的马健少将介绍了军队在抗震救灾行动中的四级指挥体制:第一级为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第二级为成都军区的联合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三级为各责任区的指挥部;第四级为作战救灾部队。

  据《解放军报》报道,前线指挥部下设指挥协调组、政治工作组、联勤保障组、装备保障组,这些小组各负其责。同时,根据记者了解,参与救援的各军种也会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进行统一指挥,抵达前线后需要接受前线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本报对近年来军方在大型自然灾害救援行动中指挥体制进行了归纳,分析发现军方在汶川抗震救灾期间的指挥体制得以沿用。这些大型自然灾害包括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四川雅安芦山地震以及刚刚发生的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

  但是,根据灾害规模以及投入兵力的大小,这四级指挥体制会发生调整变化。比如在这次的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中,经总参谋部批准,成都军区成立了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分鲁甸、巧家、会泽3片建立责任区。

  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指示中没有出现总部抗震救灾指挥组的字样,指出救灾部队在云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相比,在汶川地震期间,军队和武警部队的抗震救灾由成都军区统一组织指挥,在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中央军委的指挥下。

  此外,在青海玉树地震期间,四总部也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协调组,并向震区派出前方工作组,指导协调军队和武警部队的救灾行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几级指挥体制,抢险救灾行动中军地都进行了密切合作、联合指挥。

   兵力调配

   采取就近原则 专业兵种作用凸显

  庞大的救援部队是如何构成的,遵循了哪些规律?综合5次大型灾害的兵力结构,本报发现,在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兵力调派采取了就近原则;此外, “专业性”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救援部队主要担负人员搜救、伤员救治和转运、转移被困群众、空地联合抢运物资、抢修和疏通道路、清理危房、搭建帐篷等任务。

  从兵力规模分析,灾难强度越大兵力规模越大。5次救援出动兵力的规模汶川地震最大为11万余人,依次为雅安芦山1.8万余人,青海玉树1.2万余人,云南鲁甸近1万人,甘肃舟曲泥石流8000余人(含民兵)。这其中舟曲的情况特殊,发生泥石流的县城地域狭小,救援部队数量不宜过多。

  此外,汶川地震军队救援也是近些年唯一一次涵盖所有军种的行动,涉及海军陆战队、空降兵等20余个兵种。

  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在兵力调配上采取“就近原则”。这也是成都军区三次担负救灾任务主力的原因,其最大意义在于能快速调集兵力,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另一个典型意义还在于救援部队对当地特殊地理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之后,兰州军区第一时间调派的参与救灾的官兵大多数都有执行高原任务的经验,有些随时驻守在高原地区,他们都有抗高原反应的一些经验。

  在七大军区中北京军区曾经参加五次救援行动,这是因为其拥有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该救援队由隶属北京军区的三十八集团军工兵团为主组成。这充分说明了应急专业力量的重要性。

  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军队非常重视应急专业力量建设。中国目前已组建起包括抗洪抢险应急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核生化应急救援队等8支队伍5万人规模的国家级应急力量。

  记者观察到,这种“专业”一方面指专业应急救援部队,另一面指专业技术性强的兵种。比如运用大型工程机械组织道路保通和工程抢险的工程、交通、水电等部队;空中侦察遥感和运输、陆航、医疗等专业部(分)队;以及专业的医疗人员等几大部分。

  成都军区参谋长周小周曾率部先后参加汶川和雅安芦山、云南鲁甸等多次抗震救灾行动。在对雅安芦山部队救援活动总结时,他对新华社记者说,专业兵种的比例大——工兵、防化兵及通信、运输、防疫专业兵种的比例超过了投入救援部队总数的一半以上,专业兵种的作用非常突出。正在进行的云南鲁甸地震救援行动中,武警水电、交通部队成为抢修道路、对堰塞湖实施爆破的主要力量。

   后勤保障体系

   吃上热饭洗上澡 确保持续的战斗力

  2008年,时任总后勤部司令部战勤计划局局长的谢维宽曾经就救援部队后勤保障进行过解读。各级后勤部门也在灾区建立有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这套系统包括救灾部队的队属后勤力量、成都军区战役后勤力量、总后勤部所属战略后勤力量的三级后勤保障。

  根据介绍,按照军队的规定,救援部队首先要配备两到三天的野战干粮。除此之外,还必须带一个星期的“生给养”。军队组织的饮食保障,主要是运用军队的自身装备,也就是有炊事拖车,也有营、连、排的炊事单元,利用这些装备来组织热食保障。

  2010年11月,中央军委批准发布《军队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规定》,对军队参加维护社会稳定及处置其他各类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力量使用、综合保障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这一规定的细则并没有对外公布,但有一个细节可以展示后勤保障方面的要求:舟曲泥石流救援行动中,联合指挥部的第一次联席会议明确让官兵住进帐篷或房子,吃上热饭,洗上澡,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保证有充足的精力、健康的体魄投入救灾,确保持续的战斗力。

  但在救援部队抵达救援地初期,由于道路损坏、地理环境恶劣等各种因素,执行救灾任务的官兵宿营、伙食、看病、装备修理和油料保障等还处在临时应急状态下。缺水的情况同样出现在舟曲泥石流救援行动中,当时整个县城只有两三个水源地。抢险部队进来以后,吃只能靠干粮,没有平地,车没处停,帐篷都没处搭,居民没法安置。

  在云南鲁甸地震救援现场,8月6日凌晨一辆净水车正式启用,原水通过4道工序净化——粗滤、过滤、超滤 、紫外线杀菌,每天可以生产120吨水,可保障3000-5000人的用水。另外还有两辆淋浴车用来解决灾民和救灾官兵的洗澡问题。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消息显示,8月5日,军事医学科学院紧急生产20万粒单兵饮水消毒丸发往灾区。该消毒丸能在5分钟内杀灭水中微生物,10分钟后脱去氯味;使用自然水源前,先用消毒丸消毒,再进行煮沸,即可饮用。这种单兵饮水消毒丸便于携带,能提高救援部队的后勤保障能力。

   军事意义

   组织指挥经验 对战时有一定参考借鉴作用

  四川芦山地震救援行动中,时任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前线指挥所指挥长、军区参谋长的周小周形容,救灾就像打仗,除了没有投入火力系统外,部队中的指挥系统、情报系统、保障系统等在救灾时都投入了使用,检验着部队战备和战斗力水平。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对法晚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对提高军队战斗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军队指挥控制能力和行动能力以及快速反应能力、远程投送能力。

  他举例说,部队接到命令,出发到达救灾现场,可以提高军队快速反应能力,比如北京军区此次赴云南地区执行任务属于跨军区远程机动,有利于提高远程投送能力。

  出于72小时黄金救援期的考虑,所有的救援行动都在强调快,这实质上是对部队机动性能力的检验。雅安芦山地震发生于4月20日8时02分,震后十分钟,抗震救灾指挥部成立,救援部队一小时内出发,两小时进入灾区,12小时内基本上覆盖震中灾区。

  对于救援行动也是一个多兵种的联合行动,是否和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有相关性的问题,张军社首先认为,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指挥系统与实际作战有一定的区别。

  但同时他也肯定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组织指挥经验对战时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比如通信联络、指挥所设立、指挥体系的构建。

  根据介绍,和平时期非战争军事行动不单单包括抗震救灾,还包括海军亚丁湾护航行动、搜救马航失踪飞机等很多方面,对于部队实际作战能力起积极作用。海军执行的这些任务能有效提高远海行动能力以及后勤保障能力,能发现问题从而改进再进一步提高。

  本报新推出的军事版旨在宣传为实现强军梦这个奋斗目标而涌现出的训练标兵、模范集体以及各类军事活动。因此特向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军事单位、军事院校,征集报道题材。(首席记者 郭媛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