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三伏 关注健康

17.07.2014  11:13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其实是对夏季温度特征的一个气候概括,其中“伏”字本身,也有“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的寓意。气象观测资料也表明,三伏是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中气温最高、天气最热的一个时段,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最高日平均气温常常都出现在这个时段。2014年的伏天为30天,7月18日为初伏开始日,7月28日为中伏开始日,8月7日为末伏开始日,8月17日出伏。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度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但尚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还进行体力活动,则出汗量就会大增,而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小的风速,又使汗液蒸发无法快速,人体散热出现困难,体温调节就受到限制,热量积蓄在体内,就有可能引发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此外,高温导致人体盐分过多流失,水盐代谢平衡失调,使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出现肌肉痉挛、尿量减少、脉搏加快等“热痉挛”症。

  年老体弱者脏器功能减退,体内的水分比年轻人少15%左右,因此抗热能力远远差于健康的青壮年,年老体弱者在高温天气下发生中暑的几率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还有,老年人的血液浓度本来就比较高,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比例也较高,容易诱发血栓、脑血栓、心肌梗塞等重症。当三伏来临时,要注意控制室外劳动和活动时间,年老体弱者要停止一切室外活动,以静制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身边还要存放一些人丹、十滴水、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常规的防暑药品,以备急用;心脑血管病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一些抗血液凝固的药物。(霍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