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30日《南方日报》A03版:“不做中国崛起的旁观者”

30.04.2016  22:40
开栏的话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根本力量。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强音,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南方日报从今日起推出《劳动者之歌——广东劳模巡礼》专栏,从2016年新当选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中选取部分典型进行深入采访,发掘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和改革创新等优秀品质,树立新模范,弘扬正能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汇聚磅礴力量,鼓励全省劳动者以榜样为标杆,从先进事迹汲取能量,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敬请垂注。

  4月27日,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表彰大会举行,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赵淦森捧回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他戴着红绶带,站在“向劳模学习,向劳模致敬”的标语下留影,并发了一条朋友圈:“激动的心情下,想到的是家人的支持和照顾,感恩学生们的陪伴、前辈们的爱护和朋友们的提点。”

33岁获聘为教授的赵淦森,是广为人知的获奖大户。在云计算研究方面,他在华南地区有明显突出的科研优势和成绩,且推动国内掌握部分战略新兴技术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引起了美国商务团、IT巨头的关注。

捧回“五一劳动奖章”后,赵淦森激动地说,虽然拿过很多奖,但这次心情大不相同。以往的奖项是结果导向,直接肯定科研成果,而“五一劳动奖章”是肯定他回国8年的艰辛奋斗历程,肯定他孜孜以求带学生、做科研、搞创新的精神。

 

大力推广云计算和大数据

1996年9月到2003年6月,赵淦森在中山大学完成计算机专业本科和硕士学业,并在英国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进入甲骨文公司工作,参与世界领先的数据库和云计算平台的研发。

让一些人意想不到的是,已有稳定工作、优渥收入的他选择在2008年回国,出任中山大学讲师。

谈及原因,他清晰地记得一个细节:国内“嫦娥一号”升空,国外的朋友都在关注。看着电视里同胞欢呼雀跃,感受到中国国力日益强盛,他内心的情绪复杂起来。思考一番之后,他下定决心回国发展,一来可以更好地照顾家庭,陪伴父母;二来不想成为中国崛起的旁观者,希望成为国内推动前沿科技发展的参与者。

2010年,他被华南师范大学作为优秀人才引进,也带来了国外最新的研究方向——云计算和大数据。

回国后,他不遗余力地推广云计算和大数据,描绘广阔的应用空间及可能带来的革命性发展。对于这两个概念,当时国内公众还很陌生,赵淦森被误解为“新瓶装旧酒”,甚至是“骗子”。

世俗的偏见不会阻挡新事物的发展。赵淦森瞄准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广阔空间,先后组织多场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不遗余力推进国内云计算的研究。2010年6月29日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赵淦森作为广州市政协大讲坛的主讲嘉宾,向1000多名政府官员和观众科普云计算的概念及未来,预测大数据会像现在的公路、水电一样,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

此后,云计算的概念开始受到各界的重视。

2012年起,赵淦森担任粤港云计算服务与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了《粤港云计算服务采购实物指南》,利用粤港合作平台,先行先试云计算服务采购,支撑云计算产业良序发展。预计今年,这一地方标准将升格为国家标准。

 

引来美国IT巨头的关注

历经多年努力,赵淦森逐渐从受到质疑的“海归”,变成了华南地区优势明显的云计算研究的领头羊。到华南师范大学工作之后,他帮助学校的云计算科研实现“从0到1”的转变,推动我国掌握部分战略新兴信息技术领域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

  赵淦森是“获奖大户”——2015年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3次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0、2011、2014年)和广东第二届金博奖(2012年),获评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1年),还获邀担任近10个国内外学术会议的主席。他仅用了3年时间便从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与张亚勤(原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原谷歌副总裁)等业界“大咖”一同入选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

他的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长期关注。美国“棱镜”事件发生时,赵淦森已研发出“用一把钥匙打开两把锁”的信息安全高新技术——用户将数据存在服务器会加密一次,传输时再加密一次,但用户使用这些两次加密的数据时,只需要一组密码即可打开。

2013年9月,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邀请赵淦森到家中交流,了解相关科研进展,并希望他与美国的IT巨头建立科研合作。汇丰银行也与他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重点寻求突破金融大数据和信息安全方面的技术。

如今,赵淦森带领团队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突破上屡战屡胜,跻身国内业界第一方阵,他的研究成果已助推10多家企业成功上市。

 

  对标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

  事实上,在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之前,赵淦森身上贴着努力拼搏、勤勉奋进的“标签”,是同事、学生眼中的“劳动模范”。

1977年,他出生在东莞高埗的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时就需要协助家里完成农活。高一时,因为被同桌“刺激”,赵淦森在一个学期里,把《新概念英语》第二册96篇课文全部啃下来。后来,求学中大、负笈泰晤士河河畔,他完成了从懵懂无知的农村放牛娃到高端科技学术人才的蜕变。

在外界的印象中,大学老师是一份轻松的工作,但赵淦森勤奋如常,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赵淦森说,回国8年来,他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每周工作超过100个小时,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到凌晨。算一笔时间账:每周上半天课,但需要备课一天;带20名本硕博学生,每周辅导每名学生两小时,需要40个小时;每天至少花2个小时看书看论文,以掌握高精尖的国际前沿技术;另外还有一些行政事务。算下来,每天都需要加班加点才行。

赵淦森的国外求学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教学模式。他回忆,读博期间,导师每周安排半天时间,与他一起讨论研究话题。为了这半天谈话,他经常要准备4个通宵,刷论文、做实验、琢磨问题,才能自如应对导师的提问。如今,每天早上8时,赵淦森会准时来到实验室,像开“门诊”一样,与学生逐一地探讨研究问题。

他常常告诫学生要遵循“一万小时”法则,也就是要成为一个领域的权威专家,至少要坚持钻研1万个小时才能实现。因此,他的学生每天要坚持学习10个小时,就连周末、暑假都要坚持。他希望学生努力钻研,掌握基础理论核心技术,甚至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赵淦森幽默地说:“我每天超负荷地工作,就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也可能是处女座的缘故,有点太过于追求完美。我清晰地看到国内的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国外的距离,希望不辜负大好青春,带领学生继续突破核心技术,缩短与世界的差距,对标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相关链接: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4/30/content_7541901.htm

作者/通讯员:吴少敏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