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新使命:从“窗口”到“标杆”

30.08.2015  13:44

  ●南方日报记者

  曲广宁 杨磊 张玮 孙颖 马芳

  统筹 胡智勇 郭其龙

  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5周年。

  今年以来,世界在重新“发现”深圳,解读深圳成为全球4300个经济特区最突出典范的密码;而此刻的深圳,扎根当下静水深流,放眼长远布局未来。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特区开动脑筋、解放思想,使经济特区建设不断增创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自诞生之日起,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承担了探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使命。如今,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当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是特区新的使命。深圳,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探索全新开放格局、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释放政策红利、以创新驱动突破要素约束,为实现“动力转换”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慢了不是深圳质量”,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深圳GDP要达到2.6万亿,相当于5年增加1万亿。

  开放标杆:自贸区探路开放新格局

  刚满五周岁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是深圳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说,前海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具有实验和探索意义,它承载着国家现代服务业改革开放的使命。

  35年前,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凭借对外开放的政策红利,特区迅速崛起。中国借助这扇“窗口”,成功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开创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

  时光跨越35年,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构建新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传承“杀出一条血路”的特区精神,今年以来,前海喜讯频传:截至7月底,入驻前海的企业已达40851家,注册总资金超过2.1万亿元。其中,注册资金达10亿元的企业有312家,注册港资背景企业有1627家。

  “金融作为前海重点发展的四大产业,热度居高不下,仅7月份,前海金融企业新增2483家,总数达到21331家。”前海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锦侠介绍,前海在金融创新的各个领域屡屡“破冰”,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正式开业,第一笔跨境电商企业的出口退税顺利完成,第一个利用跨境贷的保税区SPV飞机租赁项目正式落地……前海的突破性发展,正将中国的开放水平提升到全新高度。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4月27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特区开放再添重量级平台。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对于发挥新时期深圳经济特区先行先试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圳市市长许勤说。

  挂牌仅4个月,前海蛇口片区的发展就证明了全方位开放对于提升经济质量的巨大推动:片区注册企业达到51583家,注册资本超过2.3万亿元,预计到今年年底,经济总量将突破1000亿元。

  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特区要率先建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此刻,火热的前海工地上,自贸新城建设有了新的“军令状”:大干实干150天,到年底完成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一个寄托着未来,承载着转型发展梦想的自贸区,正在珠江口东岸迅速崛起。

  创业标杆:商事改革激活“创客之城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经济进入转型期,城市发展动力何来?城市动力首先是人的动力,深圳顺应时势,全国率先推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城市热情。

  在创业方面,深圳有着先天的优势。“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曾写入特区“十大观念”,创新意识融入市民的血液之中,创新创业有着强大的内生动力。

  从外部环境看,30多年的产业积累以及成熟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法制保障。深圳市委市政府从2005年起就出台创业扶持政策,一路延续至今,解决了创新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王福源是深圳一家企业的行政人员,不满足于现状的他今年决定自行创业。家底不厚,经验不多,但他拿到营业执照只用了一个工作日。“深圳推行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降低创业门槛,确实是我决定创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3年3月深圳发出第一张新版营业执照至今年8月25日,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1070279户,超过改革前30年全市累积的商事主体总户数。

  商事改革带来营商环境的提升,由此激发市民创业创富热情高涨。而“大众创业”的直接价值,体现在一座城市产业结构比例的变化和调整。

  深圳市企业注册局局长钟文介绍说,近年来,深圳中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加大,在新登记企业中占九成,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

  除了“创业之城”,近年来,深圳又多了“创客之城”的光环。

  无人机、3D打印机、残障人士专用阅读灯……不久前,首届国际创客周在深圳举行,各类新奇产品竞相亮相,掀起一股创客热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活跃在深圳的中外创客累计超过1万名。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创客以其个体迸发的创新精神,能够汇聚成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

  深圳知名创客、矽递科技创始人潘昊说:“为什么创客愿意来深圳,因为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硬件基础,创意变成现实的链条短、成本低。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有着创客最需要的草根情怀。

  创客愿意来,还因为特区政府对于创客的积极姿态。在深圳,优秀创客和众创空间不仅能拿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而且政府提供了场所解决创客的办公需求,提供创客公寓让创客居住。

  研祥集团老总陈志列说:“我就是在深圳白手起家创业的。22年前虽然还没有‘创客’这个词,但我就是一个创客,并一直走在这条路上。

  意识到创客在创新型经济体中的重要价值,深圳打造“创客之城”决心坚定。今年6月,两项创客发展规划同时发布。按照规划,深圳将设立2亿元创客专项资金,对创客空间、创客项目、创客服务、成果转化和创客活动予以支持。

  创新标杆:“动力转换”应对经济新常态

  当前,经济新常态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对新常态有更早更深刻的认识,并及早着手转变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一直发展高新技术的深圳在2008年充分感受到土地等资源的“难以为继”。彼时,深圳开始将目光转向互联网、生物、新能源等全球最前沿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以来,深圳累计支持产业项目8417个,建设了2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集聚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除了加大研发提升科技实力,还包括推动创新的体制机制变革。

  2010年在深圳成立的光启研究院由刘若鹏等5名年轻人创立,是深圳创新型研究机构之一。从负债20万元到市值超过300亿元,光启只用了5年。目前,光启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5%以上的专利。

  与传统科研机构不同,创新型研究机构破除了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的创新障碍,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产业活动。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说,创新研发机构放弃“三唯论”——唯职称、唯学历、唯论文,只看重能力。

  创新驱动依靠人才。2011年,深圳市启动实施“孔雀计划”,包括光启的刘若鹏,深圳柔宇科技创始人刘自鸿,都是深圳“孔雀计划”引入的海外高级人才。在刘若鹏看来,深圳眼光很“”,思想开明,魄力很足,把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了实处。

  截至目前,深圳的创新载体累计已达到近1000家,同时还有VC/PE机构1.5万家,此外还形成了高交会等创新成果转化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平台。

  持续的创新投入带来丰硕成果。近5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2014年,深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1.88万亿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万千创业创新,正汇聚成海凝聚成深圳新的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达到8.4%,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数字最具价值的地方在于经济增长的高质量:2010年到2014年期间,深圳能源消耗增长维持在较低水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五年累计分别下降19.5%和44.7%,深圳成为中国空气最好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