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埃博拉牵动世界神经

23.12.2014  15:00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 特稿:埃博拉牵动世界神经

  记者刘军 陈勇

  2014年岁末,有关“埃博拉”的消息依旧牵动人心: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年底专门访问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等疫区国家;多家全球知名新闻媒体列举2014年度十大热词,埃博拉名列其中;《科学》杂志将埃博拉疫情评为“年度崩溃事件”;美国疾控中心将其列为今年第一位“新兴传染病”公共卫生威胁……

  从今年3月埃博拉出血热这种罕见传染病在西非重现,到年中疫情“走出非洲”,在欧美、印度等地零星现身,直至岁末,经过疫区国家和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疫情缓解。与“有史以来最严重”埃博拉疫情的搏斗,几乎贯穿了整个2014年度。

  时至今日,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彻底控制,国际社会还不能掉以轻心。此次埃博拉疫情暴发,给人类留下了很多思考与教训。

   疫情史无前例

  自从上世纪70年代在非洲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此次疫情是最凶猛的一次。

  今年3月,当几内亚卫生部门首次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疫情时,病毒已从该国西南部偏远地区扩散至首都科纳克里。进入5、6月后,几内亚疫情继续恶化并扩散至邻国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新增病例数急剧上升。8月,世卫组织将此次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月中旬,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认定这次疫情“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威胁”。

  随后几个月内,美国、西班牙、马里、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印度等地都报告了零星输入型病例或本土感染病例。

  在“传染病全球化”时代,埃博拉迅速升级成全球性风险。即便是医疗水平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无法幸免:一名利比里亚患者将病毒带到了美国,并连续传染两名美国医护人员;一名西班牙护士在本土染病。尽管传染病例零星发生,但给社会和公众带来大面积恐慌和震撼,更多国家如临大敌。

  到了年底,疫区国家新发现病例有所下降,但此次疫情已造成重创: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字,截至2014年12月14日,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1.8万例感染者,近7000人死亡;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因为疫情影响农业生产和贸易,西非疫区国家将有百万人面临饥荒威胁;联合国报告还将埃博拉疫情视为损害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发现病例数的下降,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掉以轻心。根据最乐观的预计,本次疫情有望在2015年春或年中得到完全控制。但由于埃博拉病毒的特性,小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疫情反复。正如潘基文12月19日访问疫情重灾区利比里亚时所说:“现在是我们加倍努力的时候,因为一个病例可以引发一场瘟疫。

   科研争分夺秒

  此次疫情蔓延之所以“史无前例”,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还没有可以有效治疗埃博拉的药物和预防疫苗,连检测试剂和方法也并不完善。随着疫情恶化,多国科研人员加紧研发相关疫苗和药物,与病毒的“赛跑”争分夺秒。

  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与美国合作开发的cAd3-ZEBOV以及由加拿大公共卫生局研发的rVSV-ZEBOV这两种疫苗被视为前景看好的埃博拉疫苗。

  美国卫生机构11月底宣布,cAd3-ZEBOV疫苗已初步通过人体测试,可安全使用,并显示出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美国政府称,这是抗击埃博拉疫情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种疫苗已在马里等国进行人体一期临床试验。如果试验成功,将于明年年初在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的医疗人员中开展下一阶段临床试验。此外,rVSV-ZEBOV疫苗也在瑞士等国开展一期临床试验。

  欧盟委员会11月初宣布,它将联合欧洲制药界,投资2亿多欧元推动埃博拉疫苗和药物研究。首批项目预计将于2015年年初启动。

  不过在这场和埃博拉的“赛跑”中,人类起步已经落后,更需加把劲。12月中旬,欧洲药品管理局发布报告评估当前7种埃博拉治疗药物的研发情况。报告指出,目前并无充分证据可对任何试验性埃博拉病毒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下结论。对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治疗仍属支持性治疗,包括补液和缓解器官衰竭。

   教训值得反思

  埃博拉疫情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暴发。近40年过去了,科学进步日新月异,为何人类应对这种多年前就已出现的传染病仍然左支右绌,难以应付?

  首先,战乱、贫穷、医疗设施不完善、卫生知识不普及等是疫情蔓延的“帮凶”。西非疫区国家有的刚刚走出战乱,有的社会还不稳定,但普遍面临的困难是基本医疗服务尚未普及。

  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12月10日在一次埃博拉疫情高级别会议上说,此次埃博拉疫情的重灾区属于贫困国家,近年来刚刚摆脱战乱或冲突,基础卫生设施破坏严重,在埃博拉疫情暴发前,这些国家每10万人口中仅有1至2名医生,许多医院甚至缺乏基本的水电保障。她特别提醒,在疫区国家的重建中一定要重视基础卫生设施。

  其次,因为埃博拉疫情主要在非洲国家暴发,市场和利润有限,长期以来西方医药巨头对研制埃博拉药品、疫苗以及相关研究工作缺乏兴趣,导致准备不足。

  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玛丽-波勒·基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毫不留情地批评说:“这是因为企业建立在金钱和利益市场基础上而导致的失败。埃博拉是在贫穷国家里穷人生的病。在欧洲,针对基因病这种罕见疾病都会研发疗法,尽管患者人数很少,因为患者或者社会保障系统会买单。但在那些非洲国家人们没钱,所以无法对企业产生刺激作用。

  第三,发达国家对非洲贫困国家长期忽视,援助不到位,只在疫情可能危及自身时才“如梦初醒”。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公共政治学教授比森克·纳瓦罗撰文指出,“富裕国家对贫穷国家民众福利的漠不关心导致了此类疾病得不到重视,因为富国错误地认为这样的传染病不会影响到它们的民众。

  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西非国家患难与共。迄今,中国政府先后为非洲国家抗击埃博拉疫情提供了总价值超过7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还提供了疫区最急需的专业队伍。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不仅证明了中非友谊,也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赞誉。

  年终也是反思之时。2014年即将过去,埃博拉疫情尚未终结,各国应继续合作努力,尽快将其控制。而这场疫情带来的教训与警示,更是值得人类长期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