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创新崛起呼唤高校共振

04.06.2016  06:30

  “16年来,珠海高等教育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学之路,为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孵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了珠海城市发展的形象,增强了珠海未来创新崛起的信心。”近日,珠海市委书记郭元强密集调研10所在珠高校,详细了解各高校办学情况,与在珠高校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探讨新形势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更好地服务地方的思路与对策。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源头动力。在履新两个月后,郭元强就走遍了所有在珠高校,足见珠海市委对高等教育和创新驱动的重视。与此呼应的是,郭元强到珠海工作后的首次调研,主题便是创新驱动。

  大学与城市,相辅相成、共生共荣。当前,珠海和在珠高校同处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携手共进,是双方的共同课题。这次调研,可以视为校地共筑创新共同体的新起点,也是珠海以高教转型升级推进创新驱动核心战略、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新注脚。

  这次调研进一步明确了在珠高校的两个导向以及路径、重点和目标等关键议题:高校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保持和发扬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珠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珠海则需要为高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

  “坚持错位发展,突出办学特色;突出发展重点,服务地方需求;培育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大学;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因校施策,精准扶持。”通过调研,珠海校地共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五方面方法论也随之出炉。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认为,这五大方向极具针对性,环环相扣,符合珠海高校发展规律,如能落实到位,将推动珠海高教迈上新台阶,有力支撑珠海创新驱动发展。

  为何密集调研所有高校?

  为珠海创新崛起强化“源头动力”

  从位于香洲区的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到地处高新区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再到坐落于金湾区的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近日,郭元强的足迹遍布珠海十大高校。

  大学是一个城市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决定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谋划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就是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记者注意到,郭元强在珠海首次调研正是聚焦创新驱动,并提出注重源头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和新业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人才保障等“创新六题”,“注重源头创新”被放在首位,而“充分利用珠海的大学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吸引更多的国际研发机构”成为重要着力点。

  经过16年的发展,珠海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学之路,为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孵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了珠海城市发展的形象,增强了珠海未来创新崛起的信心。

  目前珠海10所高校拥有13万在校生,院校规模、在校大学生数量都位居全省第二,但客观而言,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相比国内外先进地区,对照源头创新等发展要求,珠海高等教育发展总体仍属于‘个头大但身子还不够强’的阶段,亟待进一步‘强身健体’,更加注重长远的质量发展。”

  这次密集调研,既是实地详细了解各高校办学情况,也是与在珠高校共同探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更好地服务地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院长赵显利认为,调研高校、与高校负责人座谈,这是珠海市高度重视高校发展的表现。“此次调研也进一步明确了两点,一是高校需要更好服务珠海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在更大程度上凝聚共识;二是珠海市将精准扶持高校发展,增强高校发展的动力。”

  高校升级着力点在哪?

  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型大学

  “书记的考察具有针对性,带着问题观察高校发展现状,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调研时特别关注新常态下产学研如何更好地发展。”吉林大学校长助理、珠海学院院长付景川表示,产学研是该校强项,近几年已取得新突破,日益和企业行业精准对接,未来学校计划将产学研落实到专业建设中去。

  在珠高校下一步可以如何加速升级?郭元强强调,要牢牢把握教育工作的时代要求,紧扣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基础上着重提高质量和水平,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培养体系,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型大学。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地方,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都属于人才链中不可或缺的“两头”,前者着重服务科技和产业创新,后者立足实际产业应用。这也必然呼唤应用型、创新型大学的崛起。

  赵显利表示,目前珠海高校大多是应用型大学,进一步建设高水平、特色化的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珠海对接中国制造2025战略、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等都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可以探索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求相适应的动态协调机制。

  何为创新型大学?在4月举行的“2016世界一流大学校长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创新型大学应致力于“创新增值”,具备对优质资源的整合力,能够有效地发挥创新增值的作用;同时,创新型大学还应致力于“创造卓越”,努力打造卓越的创新人才成长体系、卓越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卓越的社会服务创新体系和卓越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分析人士指出,从实际出发,在珠的独立学院等院校可朝应用型大学发展,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等办学水平相对较高,且正在加大在珠的办学力度,珠海政府层面可加强引导合作,共同建设一流的创新型大学,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从而在珠海创新驱动中发挥先行者、主力军的作用。

  ■高校行动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

  有望引进世界名校共建国际理工学院

  珠海校区是中山大学未来建设的一个重点。记者了解到,今年珠海将全面落实与中山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各项任务,加快推进“天琴计划”。根据市教育局和科工信局日前公布的2016年度部门责任白皮书,珠海将支持中山大学在珠海校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合作共建国际理工学院,支持中大珠海校区立足珠海市产业发展需求新建或改建理工类学科。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

  打造1—2个学科高峰提升校区实力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表示,学校将以珠海校区为重要平台,着力为珠海市的创新驱动力、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智力支持。

  胡军对珠海校区的发展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有“一流”的概念,集中力量打造1—2个学科高峰,以提升校区学科显示度;二是要有“一统”的概念,要按照全校一盘棋、全校区为一体的大局观和发展观,加强与学校本部各单位的联系,以争取更广泛的支持,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齐心聚力,全力推进珠海校区的高水平建设,从而为暨南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白皮书也透露,根据市委、市政府与暨南大学会谈精神,市教育局和科工信局将积极推动市政府与暨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支持暨南大学等院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和新建理工类学院。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大力建设二级学科

  与吉林大学共建理工类学院、学科和研究生院,是市教育局2016年度重点工作之一。

  吉林大学校长助理、珠海学院院长付景川表示,在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上,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在一级学科形成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调整。我们正在大力建设二级学科,现在7个二级学科开始相对独立培养研究生,已有3届研究生,每年学校投资几百万元建设二级学科,希望二级学科在发展中实现办学层次的突破。”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加大力度培育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院长赵显利建议,珠海市可根据情况,再组织相关的专题调研,进一步将学科发展、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和珠海实际结合起来。

  赵显利指出,北理工珠海学院今后将立足珠海,借势广东和珠三角优势资源,为学校所用。同时,将加大自身平台建设。“学校已经承担珠海市三个协同创新中心,也承担广东省两个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在做好现有的省市一级平台建设情况下,现在校内也在培育相关的协同创新中心,如港航物流协同创新中心,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对珠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珠海学院应有的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建设“四位一体”综合园区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新闻中心主任黄俊汉介绍,日前北师大珠海分校专门组织了学科发展研讨会,研讨会主题主要包括理工类学科建设、专业结构优化、服务珠海创新发展等方面内容。学校今后将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梳理理工科发展现状,集中资源,优先发展优势、特色理工类专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在“十三五”期间,北师大将优先在珠海发展医学与健康、信息科学技术、资源环境工程、新材料等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急需的相关学科。同时,北师大将把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及研究基地向珠海转移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研究团队,为地方的产业升级发展、文化传承推广、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专家建言

  怎样走好高教升级“五步棋”

  建设高水平大学无法一蹴而就,需要高校、地方与社会各界为之共同努力,也需要久久为功。

  珠海校地如何良性互动、携手共进?在此番调研中,珠海高教升级的方法论也浮出水面,即要坚持错位发展,突出办学特色;要突出发展重点,服务地方需求;要培育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大学;要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要因校施策,精准扶持。

  这五个方向分别对应办学的定位、导向、基础、动力、保障,下一步,如何走好这“五步棋”?

  1.定位

  错位发展,办出特色

  发挥比较优势 形成一校一特色

  方向:坚持错位发展,突出办学特色。在珠高校要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瞄准应用型、创新型等方向来进行定位和调整,探索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实现良性竞争、错位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新闻中心主任黄俊汉坦言:“珠海高校存在文经管类专业重复设置现象,且缺乏珠海建设高端产业相对应的专业。”这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人才资源利用等,高校建设应立足长远,彰显办学特色。

  在珠高校如何找准自身发展定位,瞄准应用型、创新型等方向来进行定位和调整,探索多元化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实现良性竞争、错位发展?

  黄俊汉建议,异地办学校区应充分考虑母体高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区域办学环境和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争取形成“一校一特色”,包括学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校园文化特色,通过差异化发展,寻找比较优势;同时加强内涵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彰显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活力。

  “珠海作为经济特区,在创新驱动中已经更加聚焦创新企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珠海的高校在办学方面也需要和珠海特色产业以及创新企业的需求相结合,推动科技或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广东省人力资源研究会副会长吴培冠说。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院长赵显利表示,该校将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北京理工大学是具有工科优势的985大学,当初学校选择在珠海办学也是考虑到在珠三角地区,包括珠海市,欠缺工科学校。珠海学院今后将借力北理工本部优势学科力量,将工科特色办得更鲜明,提升工科学科办学水平,实现珠海希望的错位发展目标。”

  2.导向

  支撑创新驱动 服务珠海发展

  校地需求“并轨” 共同精准发力

  方向:突出发展重点,服务地方需求。在珠高校要根据珠海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发展方向,把高校发展与地方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增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最近,九通水务董事长张良纯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对于给水排水、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珠海开设这些专业的高校并不多,因此该公司已经放弃了在珠海招聘的计划。

  另据了解,目前珠海高校每年约3万名大学毕业生中,本地就业比例大约只有20%,大部分到外地就业发展。

  一边是部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一边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外流——高校发展与地方需求的脱节情况可见一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认为,珠海是珠江西岸核心城市,港珠澳大桥、横琴自贸区等建设给珠海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也为在珠高校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因此,在珠高校发展应更紧密结合珠海实际,围绕本地需求与创新发展方向,突出发展重点,实现协同发展。比如,根据实际新增社会发展所需的新兴专业。中山大学计划在珠海建构新型的海洋学院、旅游学院,值得提倡。

  吴培冠建议,结合全球发展趋势与珠海发展实际,在珠高校办学可集中资源突出几个重点,一是瞄准珠海正在大力发展的产业,如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生态农业等;二是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创新前沿,使发展成果有利于转化为发展动力。

  黄俊汉也持类似看法,他表示,珠海高校可针对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设置新专业,建立专业优胜劣汰机制,促进专业结构优化。

  3.基础

  培育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大学

  依托优质资源 打造“长板效应”

  方向:培育重点学科,建设高水平大学。在珠高校要结合各自优势和特色,优先培育符合产业方向、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点学科,遵循渐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如果从院系设置来看,目前珠海高校仍存在文理偏科的现象,理工科是短板,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制约了源头创新、科研能力的提升。除了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两所母体大学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在18个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及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中,珠海高校并未上榜。

  董小麟建议,珠海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当以发展成为国家乃至国际前沿学科为目标。“异地办学校区争取有单独的学科布局,将国家重点学科放在珠海发展。例如,上世纪50年代,国家在合肥建立中国科技大学,对培养当地科研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黄俊汉提出,为了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珠海可以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如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拿出较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特别是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流专家,创造富有竞争力的配套条件和工作环境等;在队伍建设方面,建议鼓励高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和海外培训基地,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深造,培育一批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学术骨干、科研团队和学科领军人物。

  专家指出,各高校可依托自身优质资源,突出打造“长板效应”,不求大求全而求专求强,形成细分领域的制高点,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4.动力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引入企业参与评价 试点闯出新路

  方向: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教育教学、考核评价等改革步伐,深化与港澳高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推动政产学研更紧密合作。

  目前,在珠高校异地办学仍或多或少存在主分校区间教学与管理的矛盾,影响了校区发展。因而,加快管理体制、教育教学、考核评价等改革步伐,正逢其时。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但是,目前对于高校的办学,还没有找到非常有效的管理路径,很多人还是把高校当作一个政府部门,而不是学术共同体。”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指出。

  他建议,珠海高校可首先尝试在内部治理上创新管理。“高校当前内部权力结构是行政权力强化、学术权力弱化,应该更多地通过学术管理的方式为学术和学生服务,提高管理创新对高校科学发展的促进度。”

  董小麟认为,国家教育系统改革速度相对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现在国内高校考核机制往往按照发表高水平论文、建教育部认可的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数量。“珠海和各高校可共同探索试点性高校评价机制改革,例如将一些接收高校技术转让的企业参与进高校评价中。如果试点闯出新路,将对高校更好地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有示范作用。”

  “除了市校合作,可以让更多企业介入高校发展。”董小麟提出,珠海高校可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聘请珠海有影响力的先进科技创新企业家及相关领域的政府领导干部到高校上课、开讲座。“在硕士生培养上,既有高校导师,也可以有企业导师。”

  在这个过程当中,深化与港澳高校、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推动政产学研更紧密合作,也是一个重点方向。

  据了解,珠港澳三地云集了超过30所高等院校,不仅是创新的源泉,更将成长为打造珠港澳科创中心的主体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校长吴清辉认为,珠海与港澳高校以及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将会为珠海支柱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在生态环境的优势基础上,珠海可以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吸引港澳和国际人才在珠海集聚,进行人文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碰撞和交融。”

  也有专家表示,珠海可进一步突出高标准、高水平,依托现有高校资源,加强与港澳高校的合作,并以此为桥梁,进一步对接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国际合作,服务政产学研。

  5.保障

  因校施策,精准扶持

  把有限资金用出效益增添高校活力

  方向:因校施策,精准扶持。根据在珠高校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及对珠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因素,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扶持方式。

  “在国家财政提供给普通公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运作的独立院校囿于经费天花板,难以在人才引进、教学科研投入上持续发力。”黄俊汉指出。

  董小麟认为,无论土地还是经费,珠海对高校都有一定的扶持,现在进一步明确精准扶持,是地方政府与高校深化合作的表现,将增添高校发展活力,产生可持续推进的动力。下一步,需要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科学、管用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除了划拨土地外,以往珠海政府对高校资金扶持并不多,希望未来政府提供持续的扶持,特别是要把有限的扶持资金真正用出效益,真正对高校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吉林大学校长助理、珠海学院院长付景川指出,精准扶持不能只是参考一般考评方式,10所高校各具特色,扶持应着重于高校特色,尤其是和珠海产业联系密切的领域。

  他举例说,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开设了生物制药等专业,培养具有一定应用能力的学生,并建立了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服务珠海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也希望可以得到更大的扶持。

  黄俊汉补充指出,珠海与各高校合作进入新时期,需要有更具竞争力的扶持政策。
 
  【采写】江芬 林群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