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少年拣废品打零工为母治病
中新网庆阳8月25日电 (闫慧)简陋的窑洞屋檐下,铁盆里生着炭火,上面放着一个煎药的小砂锅。马小龙用力摇着小风箱,火苗顿时窜起来。记者22日在甘肃庆阳西峰区肖金镇米王村家中见到马小龙时,他正在为病中的母亲煎药。
15岁的马小龙“羞涩腼腆、满脸稚气。”“药太贵了,常吃买不起”,马小龙说,只有在妈妈病重的时候才能买几副煎熬,以此来缓解病痛。一副中药只能煎服两次,可因家中经济拮据,马小龙不得不把一副中药分早、中、晚三次。他告诉记者,“每次熬药至少得1个小时,小风箱不能摇得太快,这药必须慢火熬才行。”
10年前,马小龙的母亲张海折患上类风湿疾病,家中无法承担医治费用。记者见到骨瘦嶙峋的张海折,她的四肢关节处已经变形,生活不能自理。马小龙的父亲马继州曾在深圳打工期间积劳成疾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2012年回家后就再也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
“做饭、熬药、为妈妈按摩、捡废品、打零工,还有上学,这些就是马小龙生活的全部。看着小伙伴们在篮球场上尽情地撒欢,他只能驻足片刻便匆匆赶回家,因为长年卧病在床的妈妈正等着他。
两年前的一个晚上,马小龙家里的另外两孔窑洞坍塌。在乡上发放一顶救灾帐篷里,一家人住了两年时间。后来由于实在没钱修葺窑洞,求助乡上为他们搭了两间活动板房。
院子里两孔破旧的窑洞,其中一孔是小龙妈妈的起居室,窑里贴满陈旧的报纸,墙上有几道裂缝处抹着泥。由于活动板房里的阴冷潮湿,对于马小龙的妈妈病情毫无益处,她至今还蜗居危窑里。马小龙说:“只有在窑洞里的热炕上,妈妈的身体才会觉得舒服些。”
在这孔窑洞里,马小龙陪着妈妈度过了无数个夜晚。他学会了按摩、拔罐、烤灯、熏艾草等“技能”,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他为妈妈做着辅助治疗,直到妈妈觉得不那么疼了,渐渐睡着之后,他才能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说起弟弟马小龙,姐姐马红梅对记者说:“在学习方面,小龙一直很努力,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在这个不大的院子角落里堆放着各种废品,这些都是马小龙捡回来的“宝贝”。为了给妈妈买药,他从四年级开始捡废品,家里的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是他运废品的交通工具。马小龙说,一车废品可以卖40多元贴补家用。马小龙告诉记者,刚开始时捡废品,放学铃一响,他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在路边搜集各种“宝贝”。
张海折一说起马小龙即是泪眼婆娑,“一进家门,他总是先要为我端上一杯热水,是我拖累了这孩子。”说起那些辛酸过去,马继州和张海折显得非常难过和愧疚。“妈妈放心,家里有我”,张海折说,正是因为马小龙的这句话,才让她有了好好活下去的信念。
这个假期,马小龙和爸爸在村子附近的蔬菜大棚基地找到一份清理菜棚的零工。清理一个菜棚可以拿到200元的报酬,但是需要20多天的时间,每天至少要工作四五个小时,一天下来也只能挣10块钱。中午,菜棚里的最高温度接近50℃,他利用妈妈午休的时间抓紧清理棚里的菜苗子,热得不行了就出去透透气。他说,“在棚里呆上一会儿浑身就能湿透,衣服都能拧出水来。”
马小龙从菜棚里挑出些没有腐烂辣椒准备拿回家。平日里,他吃的最多的就是馍馍夹咸菜。“家里的鸡蛋和羊奶都留给爸爸和妈妈吃,他们生病了,我健康着呢。”他告诉记者。
马小龙说他早已经习惯了这一切,“只要能多挣一块钱,就能多买些药给妈妈治病。”
在张海折休息的炕头上堆放着各式各样的气球引起记者的好奇。有背着书包的小娃娃,有衔着葡萄串儿的小狗,还有色彩斑斓的小帽子。张海折说,这些都是马小龙的“作品”。马小龙无意间从花样气球中找到了一丝“商机”,他看着别人编,然后自己回家琢磨、练习,一个个灵动的小动物、小物品就逐渐诞生了,一根粗木头棍儿,再绕上几匝铁丝,就是他的展架。
每逢周边乡镇集会,马小龙带着他做好气球帽子,背着“小娃娃”骑上自行车在集市上、公园里叫卖。“卖气球要躲过高温烈日,才能防止不被晒爆,不然就白做了”,马小龙说得头头是道。他指着帽子说:“这个必须戴上,招娃娃们喜欢,他们就会让大人来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