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创新体制机制,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
“审批一路畅通,加班赶点施工,确保10月底通水。”9月26日上午,项目经理杨建国正指挥工人用吊机安装截污管网。截至9月22日,全市新建截污管网超过3600公里,有2000公里截污管网已实现通水,及时收集污水,减少污水直排河涌。其中,2018年建成1525公里、今年新建1270公里,截污管网验收、移交、通水的长度和覆盖范围,均超过以往年度数量之和。
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快车道”,得益于我市创新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围绕“系统治污、科学治污”,构建新的污染治理工作机制,专门成立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总指挥部、组建市现场指挥部,强化治水顶层设计,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别是截污次管网项目审批,以往动辄半年,现在基本可控制在3个月以内。
▲资料图,茅洲河流域二期截污管网工程
生态环境工程审批大提速
“提速。”杨建国是市水投集团派驻麻涌镇建设截污管网的项目经理,目前施工的是水生态建设项目五期工程。“麻涌工程总长45.986公里,其中开挖段44.486公里,顶管段1.5公里,工期一年。目前工期过半,任务完成过半。”在这半年的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工程的审批效率和建设速度,都让他感到兴奋,“保证质量、保障安全,还比以往更具效率。”
截污管网建设是水污染治理关键一环,也是东莞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战场。河涌污染,黑臭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东莞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为了打赢治水攻坚战,我市创新水污染治理体制机制。明确水污染治理目标、制订“1+N”政策文件,通过协调各部门简化审批事项,明晰审批要求、明确审批时限,采取并联审批、同步推进等方法,优化审批流程。
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副科长郑铁钢介绍,针对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我市简化并优化审批流程,调整为“提出申请、受理、办结”三步。按照“一窗受理、分类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服务模式,将“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环评审批办结时间压缩至15个工作日,进一步促进项目尽早落地。
以水生态四期项目(2016-2018 批次)项目为例,这个系统工程遍布31个镇街,有37个建设项目。按传统的审批流程,至少要经过镇市两级审批,涉及数十个部门,全部办结,可能要花两三年的时间。“等不起,也不能等。”郑铁钢介绍说,市现场指挥部就前期手续办理进行了优化,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审批从“串联”变为“并联”,所有涉及部门同步介入,只用了5个月时间,就依法完成了前期所有手续,为项目建设施工争取宝贵时间。
▲资料图,东城街道截污管网工程占道施工现场
建设项目环评试水承诺制
截污管网建设审批及施工大提速,是东莞全力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缩影。
今年9月份,市生态环境局发布2018年以来行政许可实施和监督管理情况报告,公布权责清单和行政权力目录清单。截至2019年6月30日,市生态环境局权责清单共280项,其中行政许可20项。依托政务服务系统,构建“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65%的行政许可事项承诺办事时限均压缩到不超过法定期间50%,企业和市民群众办理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均只需“最多跑一次” 。
其中,市生态环境局创新体制机制,今年3月15日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告知承诺制,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当天起,符合条件的20类建设项目,在提交环评申请并予以受理后,原则上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市生态环境局项目审批科科长李宝瑜表示,围绕审批,市生态环境部门出台18项改革措施,解决基层办事堵点、难点问题。其中,水生态建设工程审批简化流程,现在不用一个个部门跑,统一在窗口受理,审批时间从1年压缩至3个月。环评文件告知承诺制改革为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务,审批时效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有效推进了项目建设进度。
▲资料图,塘厦镇鸡爪河污水整治现场
如今,20类建设项目还实施“告知承诺”,环评审批在1日内办结。当然,实施承诺制审批后,生态环境部门的工作重心调整到事中事后监管。对通过告知承诺制审批的项目环评,生态环境部门进行抽查复核,承诺没有兑现的单位,将纳入失信名单受到惩戒,强化社会监督。
据介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告知承诺审批制实施后,目前已成功办理4个项目。试水承诺制的过程中,市生态环境局还及时总结经验,优化生态环境。当前,由于只对非工业类的20类建设项目实施承诺制,“成功案例较少,企业响应积极性不高。”市生态环境局正着手完善政策,争取将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宽到部分工业类别,在现有政策范围内,让更多企业能享受政务服务改革带来的便捷和红利。进一步减少企业成本,尽量让理多的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
全媒体记者 周桂清/文
全媒体记者郑志波 郑琳东 郑家雄/图
编辑 官登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