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甲午战败背后是是一个大大的“腐”字
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殊含义。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记忆中重重写下了一个“败”字,愤愤烙下了一个“耻”字,深深刻下了一个“警”字。念之、思之、痛之,我们更应牢记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历史重任。
为什么,物华天宝的中国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为什么,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为世界历史所罕见?目睹顶着“亚洲第一”虚名的北洋水师覆没的滔滔沧海要问,血战到底、饮恨牺牲的英魂忠骨要问,奋起抗争、前仆后继誓志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志士仁人要问,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代中国人还要问。
回答这个问题,首当其冲、痛彻心腑的就是一个大大的“腐”字!国运殇失、战场溃败、民族危难的背后,都有清朝晚期陈腐、贪腐、腐朽的深刻烙印。
陈腐的思维,何以御强邻入侵。铁的事实告诉人们,海战决定胜负,海权就是主导权。然而,长期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清朝政府海权观念淡薄,把海权问题矮化为“海防”问题。殊不知,马汉的制海权理论当时已风靡欧美及日本,成为海洋强国海军战略的重要指导理论。在“海军力量,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尚有余”这一消极防御思想影响下,清军“专守防御”“避战保船”,并寄希望于欧洲列强居中调停,委曲求全之举等于未打先输。一支只知近岸守土的海军惨败于另一支满腹经略大洋野心的海军,难道不是势所必然吗?
贪腐的堕落,终致堤溃蚁穴。买官卖官,训练荒废,纪律败坏,已是清朝军队中的普遍现象。“南北洋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暂停两年”之际,却为慈禧太后修建北海、中海、南海和颐和园而挪用海军军费。有御史上奏停止建园以保海军军费之时,慈禧却回应“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腐朽的无望,更加激活了列强贪婪的胃口。那是多么黑暗屈辱的一页:一方面,清廷昏聩,任由“无官不贪,无事不贿,上下相欺,大小相欺”现象蔓延肆虐;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割地赔款,一再让步,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