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烟”入侵校园暴露监管真空

10.04.2015  18:11

向未成年人售卖“电子烟”,诱导、培养新的烟民群体,必然不会被全社会接受,相关监管真空应该快于行业监管真空而予以填补。

校园附近文具店大卖“电子烟”,小学生们“吞云吐雾”吓坏家长。据《东莞时报》报道,长安镇某小学附近文具店卖的“电子烟”外形像真烟,有水果口味,一名小学生说,“很好玩”,学校很多同学都在玩(电子烟)。校方称收到不少家长投诉,已安排老师对学生教育引导。而工商部门称,如果接到投诉,将进行查处。

搜索相关新闻才知道,“电子烟”入侵校园,近年来在各地层出不穷,而各地对此“新事物”的监管基本处于尴尬境地。由校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是让未成年人远离“电子烟”或传统香烟的途径之一,但教育引导不成功呢?如果这些“电子烟”是“三无”产品,工商部门可以去查处,但如果是正常厂家生产的,又该怎么办?

“电子烟”入侵校园面临的监管难题,首先是由这种新型产品的特殊性决定的,商品归类的模糊性进而造成相关监管部门几乎面临真空。“电子烟”并不燃烧烟草,而是将含有尼古丁的液体雾化,供吸食者吸入体内。因“电子烟”不含焦油,所以生产商宣称其对人体无危害,也因此,其一般被认为有利于控烟、戒烟。那么,“电子烟”到底是属于烟,还是属于戒烟的药物,抑或属于电子产品?《烟草专卖法》中规定的烟草制品并不包含“电子烟”,所以烟草专卖局对“电子烟”可能并无监管之责;而“电子烟”作为普通商品又难以归类,如今以貌似“玩具”的面目入侵校园,将这个问题搅得更浑,卫生、食药、工商、教育等部门直接监管似乎都无从下手。

不仅如此,“电子烟”入侵校园陷入监管真空,其背后更大的背景是,整个“电子烟”生产销售行业近年来野蛮无序成长,受利益驱动。烟草专卖相当严格,而逐利资本势必被挤压进与烟草打擦边球的“电子烟”行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烟”生产基地,多年来主要将产品输出国外,而近年来随着“禁烟令”日趋收紧,“电子烟”的国内市场也慢慢被打开,随着传统烟草专卖格局面临冲击,一些地方的中烟公司已经尝试进军  “电子烟”市场。与数百亿元市场支撑的行业爆炸式增长形成对应的,却是基于“电子烟”产品特殊性所引发的行业监管真空,该行业至今没有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

回到“电子烟”进校园这一现象本身,其出现正是商家看准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一些流行的错误审美观,在利润追求之下的牟利之举。暂且不论其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比如此前发生的爆炸,也暂且不论其在是否真的对人体无害问题上存在的争议,即使其现实演进路径,就让其陷入自相矛盾之中。作为其预期首要消费群体,即传统烟民,对这种新型“香烟”并不感冒,毕竟它不是真的香烟,“口感”差、不过瘾,相反,“电子烟”却成为未抽过烟的年轻人的“新宠”。2011~2013年,美国尝试“电子烟”的青少年已翻了两倍。

不管怎样,向未成年人售卖“电子烟”,诱导、培养新的烟民群体,必然不会被全社会接受,相关监管真空应该快于行业监管真空而予以填补。2006年,我国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其中明确规定“禁止生产和销售对未成年人具有吸引力的烟草制品形状的糖果、点心、玩具或任何其他实物”。而去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更是表示,各国政府应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所以,国内应该据此加快出台相关规定,填补“电子烟”行业监管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