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两会代表委员,瑞思Sally畅谈国际化教育
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是当今社会无可阻挡的趋势。顺应这种趋势,人才培养、教育改革数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3月13日,全国两会期间,受未来网邀请,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前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郝振省,瑞思学科英语学术高级副总裁、北京市教育学会学科英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袁雪,北京史家小学分校校长高满洪,外研社培训专家、北航实验小学特级教师谢乃莹做客两会新闻会客厅,就国际化趋势下我国教育的现状和出路展开讨论。过去的一年我国教育有了哪些新变化?我们的教改要往何处走?我们该如何补足自己的短板?面对这些问题,面对民办教育的大发展,面对传统教育与国际化理念的碰撞,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已是时不我待的最后契机。
教育不“国际”就没有出路
经济全球化为人才预设了一个新标准,那就是适应全球化的进程,人才必须国际化。不但通晓国际通用语言,还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理解力。人才的标准变了,负责人才输出的教育势必跟着调整。在我国古代,读好“四书五经”考科举中状元,是受教育者的最好出路。如今,每个家长都在盼望自己的孩子与国际接轨成为有领导力的国际型人才,这种愿景反映在教育上,就是教育必须朝着培养国际公民的方向前行。
这是一个潮流和趋势,不管你意没意识到,主观是否认可,国家政策层面都在向着这个方向转变。今年两会教育信息化依然是重要议题,在谢乃莹看来,互联网的加入不但打破了课堂的时空界限让教学方式丰富起来,国家对于新的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在体现一种国际理念,对英语学科的工具性的界定,提高到了它的人文性,这正是国际化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多元文化背景。因为国内国外人才培养上的差异,一度让我国很多留学生出现融入困难,成为问题学生。在国内都是科科全优的学霸,可到了国外,突然就不会学了,原来引以为傲的背诵能力、计算能力,在国外的课堂上根本无用武之地。真正有用的是能在实践中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和思辩能力,是对知识消化吸收后的再思考。
拥有多年国外教学经验的袁雪对此深有体会。她说,十年前,瑞思学科英语刚刚进入中国,那时,她对家长说要培养国际化人才,不仅是培养孩子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让他会说英语,而是要让他具有团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健全的人格。当时很多家长都不理解。但是现在上到国家政策,下到家长,都在朝这个方向转变。虽然说教育是历史、人文、价值观基础的最终外显,因国不同,但是未来全球经济国际化,对于人才的培养和要求,标准是趋同的。这种潮流背景下,中国教育如果赶不上这趟车,不“国际”就会被抛弃。
教育短板依然突出,但变化可喜
当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我们的教育与国际接轨,首先就要搞清我们的教育差距在哪里,有哪些短板和不足。在有40多年教龄、常年在全国各地做教师培训的谢乃莹看来,目前我们的教育还是以传统的学习知识为主要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就是我们平时最常说的,老师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它的关键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能学到多少,完全看老师水平如何。它对学生和老师的进步,对我们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太积极的。它通常不会培养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反观发达国家的教育,他们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不是知识积累了多少。在他们看来,只要人有这个能力,知识是可以学的。但是如果没有学习的能力,知识也得不到应用。
郝振省举例,英国导师给学生留的作业,“请论证德国的古登堡的印刷术是否受到中国的影响?请用事实和历史的具体事件来论证”,学生要完成,必须自己查资料,从大量事实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再比如,艺术设计究竟在图书的销售中间起多大的作用?这项作业,需要学生搞问卷,要有量的测量,要有具体的访问,最后得出具体的对图书出版行业有用的结论。反观我们的论文库,类似《经济改革的总研究》等空泛不实的课题比比皆是,既不能锻炼能力,也无实际用处,读之索然,让人望而却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谢乃莹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双方的评价机制。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机制,阻碍了老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她希望未来国家在“教育评价”上有所改变,比如,国家即将出台的英语“等级测试”,把对于全人的培养渗透到测试当中,这种变化趋势很有意义。
高满洪也讲,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教育,家长、孩子与老师一起来探讨直接和孩子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改革,这也是很可喜的一个变化。从中高考的改革方向来看,死读书已不是全部,知识、能力、理想、价值都在提高,道德教育,全人教育,才是教育的初心。
走向国际要“放眼全球,转变观念,脚踏实地”
教育走向国际,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近年,尤其是前段时间“诗词大会”的带动,传统文化出现学习热潮,袁雪认为,学习国外教学理念与继承传统文化丝毫不冲突,在国际新形势下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意义,这才是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小孩子记诵古诗,不止死记硬背,更要理解背后的故事,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实际意义,在她看来,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转变思维理念。借用西方人文思维的培养方式,基于这篇古诗,老师会让你去想,如果你是诗人,在那个年代,你会怎么样去做,从记忆、理解,到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价值观。袁雪认为这才是我们中国在传统文化弘扬方面真正要做的事情。
学习西方并不需要摒弃传统,文化的根底还是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借鉴。比如说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不仅是语文课,把历史课、科技课都融在一起,做成大学科,应用互联网资源的广泛性和融合性,充分利用科技化的手段来进行教学。包括国外流行的项目式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任务型教学,这些都可以在课堂上做实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站在国际的至高点上全面观察两种或多种文化带给孩子们的成长。
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从国家决策层到老师教育从业者再到家长、学生,慢慢渗透,从一点一滴的课堂小变化开始,脚踏实地地走向国际化。
教育供给侧改革给孩子更多的选择
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思维方式在民办教育机构落地,对公立学校也产生了促进和影响。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以及民营资本和传统教育资本的融合,无疑让孩子们有了更丰富的选择。高满洪介绍,这就好比吃饭,有自助餐、中餐、西餐,有主食也有辅食,它们可以给孩子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比如史家小学,借助民办教育的力量开了75种校本课,孩子们走班制学习,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再比如现在北京市教委实行的“330工程”,也是与民办教育合作,在孩子三点半放学后有221个课外兴趣小组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全部是免费的,孩子和家长都很受益。高满洪讲,学校现在已经完全不是过去那个意义上的小学,在这种新教育形势下,老师一定要有观念上的转变,除此之外,教育观念,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应该跟着改变。
郝振省表示,民营资本办学可以在差异化上多下点功夫,比如,一个电影要完成它的全部工序,大概至少需要120到180道工序,但现在很多大学的招生都集中在编、导、演这三个专业,这使得编、导、演人才过剩而其余环节人才又严重不足,民营资本介入后,可以在配套人才培养上多作文章,这样它就是一个健康健全的产业链。
袁雪讲,现在民营资本办学已不是作坊式的课外辅导班,也不再是公立教育的补充和影子,正像全国民办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的,现在民办教育有引领作用,包括一些方式、理念和模式的创新,的确会带来新的想法,当然也会让家长和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更丰富的教育环境。除此,很多民办教育,包括瑞思,也都积极参与到国家的课题改革中,包括十二五课题的提出,以及学科英语教育分会的成立,行业标准的制定,都是民办教育努力的结果。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民办教育与公立教育一直在携手同行,在观念上引领变革,在实践中促进交流,在合作中共同打开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