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基层一线的那些老师——写在第31个教师节
南方网讯 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那些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山里、贫困县、特殊学校里,有这样一帮长期坚守在基层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与光荣。
山村教育的坚守者
——陆丰市陂洋镇中心小学教师钟泉钦
陂洋镇是陆丰市的一个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环境恶劣。钟泉钦自1999年7月从中山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上级部门分配到陆丰市陂洋镇中心小学任教,成为该校的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当时学校条件简陋,水电不通,很多外地教师都不愿意到那里任教,而他却甘愿留了下来,蜗居在学校一间狭小的破旧瓦房里,拿着微薄的薪水,每天上课后走几十分钟的泥泞山路去集市买菜回来做饭。最让他头痛的就是初来乍到,语言不通。为了能更好地给山里的孩子传授知识,他每天还得努力学习当地的方言。
陂洋特殊的自然环境,贫穷落后的村民们很多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很多在家的孩子要么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要么就自己照顾自己。因此,钟泉钦既是老师,又是家长。在学校,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补习;在生活中,哪个孩子感冒发烧,钟泉钦便急着带孩子去看医生抓药;只要听到哪个孩子想要辍学,他就急着找家长谈心,希望家长能让孩子继续念书;见到哪个单亲家庭学生有困难,他就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扶孩子们一把。
在班里有个小男孩,他常常沉默寡言,常常一个人在僻静处发呆,小小年纪失去童真,没有了笑声,不想学习,不爱交友,给人的印象就是孤独和无奈。钟泉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着疑问走进了这个小男孩的家,家里的一切让他愣住了。残破不堪的房子里一个70多岁的老人正在做饭,小男孩帮着生火。钟泉钦从老人那里了解到:孩子的父亲沉迷赌博,整天在外烂赌,时常不归家,母亲也出去打工了。钟老师听了,心里难过极了,他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孩子作为帮扶对象,给他爱心、关心。于是他经常找小男孩谈心,给他买学习文具,一步一步打开了他的心扉。
为了山村的教育,钟泉钦几次放弃了去城里发展的大好机会;为了山里的孩子们,他难得回家乡陪陪年迈的双亲;为了这大山里的教育,他的爱人离他远去。他十五余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艰苦的边远山区,关爱着每一个留守儿童,他无怨无悔。
用爱捧起贫困县的未来
——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教师赵天金
“我要读书!”当听到辍学学生小燕的这句话时,翻越了几座大山来到小燕家做动员的赵天金只觉鼻子一酸,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小燕的妈妈也默默流着泪。在乳源的山村学校,教师开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家访,动员没来上学的孩子入学。赵天金提前翻山越岭来到小燕家,为的就是让小燕的父亲改变主意,同意被迫弃学放牛的小燕回到教室。虽然已经去过三次,但是小燕的父亲却始终没有同意。这一次当赵天金正在同小燕的父母做工作的时候,一直沉默的小燕却悄悄打点好行李,几乎哭着向赵老师说出来:“我要读书!”最终,小燕的父亲不再坚持,母亲流着泪去拿了些米、菜,让小燕跟着赵老师回到了教室。就这样,赵天金又“抢回”一个失学的孩子。
东坪镇下寨小学位于粤北乳源瑶乡,地处大山深处,环境非常艰苦,所有食物都要从山外靠人力挑进去,夜晚仍在使用煤油灯,烧的柴要靠自己扛。然而,1990年6月当赵天金老师从连州师范学校毕业时,他放弃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主动请缨回到家乡,走进下寨小学这所深山里的学校。因为学校条件艰苦,为了节约,赵老师常常吃饭只放一点酸菜,煮一锅汤。这样的酸菜汤拌饭有时要吃上一个月。天长日久,习惯成自然,他说现在也常常需要煮些酸菜汤,才吃得下饭。
当时为了培养瑶族优秀后备人才,县里在县城办了民族小学,设立了管吃、管住、管学习的“民族班”,从四年级择优录取品学兼优的瑶族学生。在赵天金到来之前,下寨小学已经好几年没有学生考上“民族班”了。赵天金暗暗下定决心:哪怕脱一身皮掉几斤肉,也要打破没人考上“民族班”的历史,将更多孩子送出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他和赵良新老师一起,包揽了三、四年级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他还包下了全校的体育、音乐、美术,一周26节课,并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山里的教学设备非常简陋,赵天金拿竹片当直尺、拿小木条当计数棒,山上的花草,林间的飞鸟,小溪里的小鱼螃蟹都成他们的活教具。
刚接手时因为学生基础实在太差,加上经验不足,赵天金辛苦一学期下来,没有收获。在全县统考中,他带的三年级数学科目平均成绩仅得了19.8分。但他没有气馁,而是鼓励自己,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的努力,赵天金的班级到四年级第二学期成绩有了质的飞跃,其中数学平均分在县统考中得了58.5分,比原来提高了37.7分。
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下寨小学第一年就打破了连续多年没有学生能考上县民族班的“光头”历史,被录取人数更是连年攀升,1993年在四年级只有12个学生的情况下,就有5人考上了县民族班。质量好了,转学到外面的学生回来了。
在赵天金心中,下寨小学的日子是最艰苦也是最快乐的。
此前赵天金调到东坪中心小学,后又调到了东坪中学。在那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除了教学外,还先后担任财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随着环境的改变,视野的开阔,职位的变迁,赵天金更认识到了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因为他看到了整个民族教育事业的落后。 赵天金写下这样的愿望:“人生是短暂的,用于工作的时间更是有限,仅仅三四十年。对于伟大而艰巨的民族教育事业来说,自己所能为之奉献的几十年,远远比不上浩瀚宇宙中的流星那瞬间一划。我应当珍惜时间,让自己的每一刻都能创造出应有的效益,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甘愿做特殊孩子的护航使者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教师谢立瑶
十七年前,谢立瑶走进了越秀区启智学校的校门。在特殊教育的大家庭,她精心施教,兢兢业业,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教教师,作为特殊孩子的“护航使者”这一路她走了十七年。
“零拒绝,不放弃”是谢立瑶经常挂着嘴边的一句话。在她从教生涯里,曾出现过知浩(化名)这样一名轻度智障学生,有次放学后在僻静处拦截并去摸别班一女孩子的身体。女孩子的班主任知道后怒气冲冲质问谢立瑶:“亏你还是名牌大学本科生,还以为水平有多高,谁知道连轻度智障都搞不定,以后我班这个女孩子发生什么事你要负全责!”谢立瑶顿时委屈极了,她何尝不想教好知浩?为了教育好知浩,她多次跟知浩妈妈沟通,希望家长每天接送孩子,但家长借口工作忙不愿配合。经历这件事后,同事的责难和担心,让她有了不想干的念头,但回头看看这个可怜的孩子,她决定选择坚强,下决心一定要帮助知浩改掉行为问题!接下来,她不单为知浩制定了全面的教育方案,还毅然承担了接送工作,每天陪着知浩从东山坐车到西村,然后再坐车回自己海珠区的家。如此坚持一个多月,风雨无阻,终于感动了知浩的父母同意接送孩子。随后知浩也一天天变好,不但纠正了行为问题,还被评为了学校的优秀学生。
从代课老师到正式老师,谢立瑶在不同的教学岗位锻炼。她用自己的执着之心、无私的爱守护着特殊孩子,挥洒自己的教学智慧让他们生长在希望的春天里。1999年至2002年,她完成了特殊儿童实用语文和实用数学教材编写工作,2004年至今,她负责参与了“社会适应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等多项省、市或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所撰写的文章曾多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并在《中国特殊教育》等国内知名的特教期刊上发表,工作成绩多次获得上级的表彰和同行的肯定。
2003年,谢立瑶的丈夫突然因病去世,为了尽力挽救丈夫的生命,她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看着懵懂初生的幼女,痛失爱子的公婆,忧心忡忡的父母,谢老师身心交瘁。然而一想到班上让人牵挂的学生,她仿佛又注满了前行的动力,在匆匆办完丈夫的身后事后,又以饱满的精神重新投入工作。谢立瑶所带的班级中几乎都是中度以下智力残疾儿童,但她毫无怨言,因材施教,教过的孩子都明显提高了自控和自理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生的出路也比较好,有的被企业聘请,有的在社区工疗站服务,有的就读残联等单位开办的职业高中。她所带的班屡次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级和区的优秀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