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文哏大师"苏文茂病逝徒弟:走的时候很安详

04.05.2015  12:31

苏文茂在生病前夕,仍活跃在相声舞台上。

文哏:是相声的一种表演风格。在相声演艺中,习惯把以文学作品为主,说起来比较文雅,含有知识性,叙述为主,有人物行动、喜剧情节的段子称为“文哏”。大部单口相声也统称“文哏”。

新京报讯 (记者陈然)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苏文茂,5月3日中午12:33在天津病逝,享年86岁。因其相声作品文雅深沉,有知识性且讲究刻画人物,有“文哏大师”的美誉。据悉,苏文茂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5月9日上午10点在天津第一殡仪馆举行。在其病逝消息公布后,相声界多位艺人通过微博表达哀思,贾玲转发苏文茂先生去世的消息,哀叹:“大师走好!”德云社相声演员高峰发微博:“沉痛悼念相声大家苏文茂先生,您一路走好!”青曲社班主苗阜微博用一个“痛”字感慨。

追星“小蘑菇”入行

苏文茂1929年生于北京,满族人。他出身贫苦,少时在药店给人当学徒,业余时间喜欢追“小蘑菇”常宝堃先生的相声。一次,常宝堃到电台做节目,坐车正好没有零钱,机灵的苏文茂跑去帮他换了零钱。等常宝堃出来,苏文茂仍然守候等他,并提出想跟他学艺,获得应允。于是苏文茂辞了工作,全心全意跟随常宝堃学习相声。1943年,苏文茂在天津拜常宝堃为师,转年跟随常宝堃之父常连安赴北京,在启明茶社边做学徒边演出,于俊波、黄鹤来等为其捧哏。1945年苏文茂回到天津演出《打白朗》,由师傅常宝堃捧哏,大获成功。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苏文茂已经崭露头角,成为相声界的“超新星”,不仅师傅常宝堃的代表作他几乎学了个遍,此外还得另一位相声大师张寿臣亲传《十八愁绕口令》和《窦公训女》。

刻画人物表演精准

解放后,1951年常宝堃赴朝慰问不幸牺牲,在其家属倡议下天津成立了天津曲艺工作团,苏文茂进入了曲艺团。1956年至1966年这十年间,苏文茂与朱相臣搭档,合作整理演出了传统相声《论捧逗》、《批三国》、《贼说话》等,以及新相声《美名远扬》、《学习光复道》、《光复道上红旗飘》等,苏文茂的苏式风格也在这个阶段逐渐成型。期间,他还学唱曲艺剧,在天津广受欢迎。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天津南郊,文革结束后,他创作了《废品翻身记》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新相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因搭档频频变换,苏文茂学习、创作了一批单口相声,皆有苏式相声的独特风格。一直到近年生病前夕,他仍然活跃在舞台上。

除了出名的文哏,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曲艺主持人小四认为,刻画人物鲜明也是苏文茂相声艺术的一大特点。“相声里马三立的‘马大哈’很著名,其实苏先生塑造的成功人物也不在少数,比如《批三国》里的‘苏文茂先生’,《新局长到来之后》里的‘苏大秘’,《美名远扬》里的‘哏会计’。传统相声讲究用语言铺垫笑料,对刻画人物不太重视,解放以后的相声才开始注重人物”。此外,苏文茂的表演还以精准见长,“他的段子来十遍,台词、动作都没变,误差率极低。相声和音乐一样是有谱,有节奏的,他是节奏最好的”。

追忆 师傅更像“老学究”,笑料宁缺毋滥

老先生病了好几年了,中午(3日)走的时候还比较安详,我们这些徒弟和儿女都在身边。我跟了他五十来年,是跟他时间最长的徒弟,老先生在从艺做人上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在相声火爆,大家都演,老先生一直跟我们说,咱们不是宠物,是艺术家,别说那些乱七八糟的,要好好说,别赶潮流,要写人们爱听又高层次的相声。他在包袱笑料上是宁缺毋滥,绝对不说伦理,取笑残疾,粗俗的就更没有。他追求的始终是高层次的相声,他和朱相臣先生修改后的《批三国》、《论捧逗》,改掉了很多粗俗内容,一直在演。他演完以后很多人“拿不动了”(指没有本事再接演)。

生活中老先生是一个非常严谨认真的人,私下里很少开玩笑,他不像相声演员,倒像个老学究、文化人。年轻的时候他“追星”,追着“小蘑菇”学习,他总说自己是“小蘑菇”艺术上的独生子。1951年常宝堃刚牺牲,老先生第二批就奔朝鲜了。他的新作品也比一般人都多,因为他经常深入生活,在艺术上非常贴近老百姓,作品又很有追求。

口述:刘俊杰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