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之中看“进退”——从信贷变化看经济结构调整新进展
原标题: “加减”之中看“进退”——从信贷变化看经济结构调整新进展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记者吴雨、李延霞、姜琳)中国人民银行15日发布的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长8.9%;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0.2%,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些数据增减背后是“十三五”开局首季,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新进展。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正从多个角度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将信贷资源从产能过剩产业中转移出来,引导到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跨界深挖客户需求,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存量贷款巧做“减法”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钢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7.5%,建材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0.3%。“在去产能的背景下,银行业对于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贷款规模加大控制力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说。
“银行贷款收紧,我们公司也主动减产,50万吨产能规模的钢管企业已减至12万吨。”河北承德万利通实业集团董事长张建勇告诉记者,在银行牵线搭桥下,企业正在探索“转”“输”并举的产业调整战略。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目前全国有近百万亿元的信贷存量,如果存量用不好,甚至用在了夕阳产业、过剩产能、低效领域,将成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障碍。”
据此,不少银行积极压退“两高一剩”、“僵尸企业”等产业的信贷占比,实现信贷资源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转移。
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比2012年减少410亿元;建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贷款较上年减少35.63亿元;农行“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占法人贷款的比重较上年末下降0.48个百分点;光大银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占比较2014年末下降0.3个百分点。
中行首席风险官潘岳汉表示,在压退、批量处置不良资产以化解风险的同时,对于资源、技术优势明显、经营良好的行业龙头企业,应予以适度支持,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积极支持跨境产能合作“走出去”。
增量贷款瞄准方向做“加法”
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2%,其中创新创业型贷款增长迅速。盛松成说:“在高科技行业和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均出现了贷款较快增长,体现了经济‘补短板’。”
2016年新年伊始,西安银能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线上渠道提交了贷款材料,仅3天便拿到恒丰银行50万元纯信用贷款。“生物科技是时下国家引导的战略新兴行业,如果有一定的资金注入,解决好原料供应、流水线搭建等问题,企业发展不可限量。”恒丰银行西安分行客户经理文涛如是判断。
在银行业不良贷款攀升、信贷需求疲软的背景下,银行急需转向优质产业来调整信贷结构。与此同时,国家为支持绿色经济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银行制定相关信贷政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工行信贷与投资管理部总经理魏学坤介绍,今年一季度工行信贷增长3280亿元,其中公司类贷款增加1900多亿元,同比增长2.75%,主要投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区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陆岷峰认为,在“十三五”期间,商业银行将积极布局战略新兴产业,集中资源扶持互联网、通信网络、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行业领域,助推国内新兴产业加速迈进“中高端”。
与此同时,基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方面的长期规划,商业银行各地分行将根据地方特色制订中长期战略,逐步形成各自特色服务,为地域性重要战略与关键项目的落实给予积极配合。
深挖客户需求打造新供给
“以前传统银行贷款绕来绕去总离不开抵押物,这几年银行也在顺应形势改变授信模式。”和银行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北京九天利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海告诉记者,现在他的企业可以利用纳税信用在建行获得贷款。
“银行不是当铺,不是卖抵押物。”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表示,不少创新创业企业都是轻资产,抵押担保难,银行要顺应客户需求变化,创新金融服务。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各家银行都在大力推动创业金融发展,纷纷探索与天使基金、新三板、私募基金等跨界合作。例如,杭州银行全国首推新三板股权质押贷款;南京银行探索“小股权+大债权”的投贷联动新模式;广东多家银行共同成立科技支行创新新型权利抵质押融资产品……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正积极拥抱互联网,转变商业理念,提高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金融整体化服务水平,不少金融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
陆岷峰表示,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进的同时,也需要适度关注需求侧,深度挖掘银行客户需求变化,从简单的“存贷汇、类授信”等服务,向财富管理、资本运作、企业处理方案咨询等方向转变,释放新需求、打造新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