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传统技艺!石龙新昌鼓、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后继有人

05.01.2021  01:01

近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叶浩和、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刘淑如榜上有名。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石龙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石龙建立了多部门合作联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与各位非遗传承人一起,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贡献。截至目前,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和李全和麦芽糖、糖柚皮制作技艺以及醒狮头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石龙泗洲灯笼仔制作技艺、麒麟制作技艺、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叶浩和:传承与创新并重

叶浩和是石龙新昌鼓第五代传承人。1985年,叶浩和开始学习制鼓手艺。当时,每当造鼓旺季时,他经常到新昌鼓店帮助哥哥叶任和制鼓。慢慢地,叶浩和对制鼓产生兴趣,并从哥哥身上学到了制鼓的技艺。

叶任和是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几年前,叶任和因病去逝,叶浩和接手经营新昌鼓铺,延续新昌鼓技艺。

接手经营后,叶浩和继续对制鼓技艺进行钻研,并在继承新昌鼓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对新昌鼓制作工艺进行改良,让鼓更加结实、耐用。此外,叶浩和还积极在文创产品方面发力,其制作的迷你新昌鼓,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作为新昌鼓第五代传承人,叶浩和积极参加非遗墟市和非遗进校园等各活动,展示新昌鼓制作技艺,希望能将新昌鼓制作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刘淑如:坚守传统手艺30年

在珠三角一带,灯笼常常蕴含着“步步高升”“前途光明”等美好祝福。在东莞,每年中秋节有外婆买灯笼仔送给外孙的习俗,寓意前路光明,也有“登龙门”的意思。

石龙泗洲灯笼仔距今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这门传统制作技艺是东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刘淑如童年时曾跟随嫁到泗洲村的姑婆学习编织泗洲灯笼,巧合地,她长大后也嫁到泗洲村。更为巧合的是,她的婆婆叶安是泗洲灯笼仔的传承人。

除了外出务工、主持家务外,刘淑如一有空就进行灯笼的编织工作,至今积累了30多年经验,熟练掌握整套编织流程。她所做的灯笼仔均匀、轻巧、透亮、形态精美,孩子们都十分喜爱。

虽然时代不断发展变迁,刘淑如和婆婆仍然坚守着这项传统手艺,延续灯笼仔的历史文化。为了推广传承灯笼仔制作技艺,她与婆婆经常参加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参加东莞市文化馆开展的“非遗进校园”“非遗课堂”“非遗墟市”等活动累计近百场次,将这项传统非遗文化带到年轻一代的身边,让更多人认识、传承灯笼仔文化。

文字:陈沛鸿

摄影:陈沛鸿 石龙文化服务中心供图 视频:陈沛鸿

编辑: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