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研判东莞当前发展大势 强调认清新的阶段特征

21.01.2016  12:12

制图/杨智宏

东莞时间网讯 2016年,是东莞市实施“十三五”规划、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还是本届市委市政府的收官之年。

全会上,徐建华研判当前发展大势时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做好今年工作,一定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认清新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谋划好全年 经济 社会发展。

【新变化】

经济增速换挡到中高速增长区间

徐建华说,从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大趋势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我市经济运行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年均经济增速达17.9%。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深度调整,换挡到年均7.9%的中高速增长区间。特别是长期支撑我市高速增长的外向型经济,由于国际 金融 危机的冲击,进出口年均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18.3%下降到“十二五”的10.3%。接下来受美联储加息、TPP  协议签署生效、欧美及东南亚制造业的竞争、我市综合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外向拉动力将继续弱化。

同时,东莞市要素环境制约越来越突出,土地供给、环境承载处于超负荷状态,也难以继续支撑维系粗放式的高速发展。

徐建华指出,这些表明,支撑东莞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外条件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我们必须辩证看待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即使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只要增长速度真实可信、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动力逐渐转换,就应当保持战略定力,努力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真正实现有速度、有效益的发展。

【新挑战】

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难改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当前,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发展加快转型叠加、周期性波动和结构性矛盾交织、短期因素和长期问题并存的大背景下,总需求收缩的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发展环境仍然严峻复杂。

徐建华指出,东莞不可能独善其身,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技术含量低、产品缺乏特色、结构调整不及时的企业生产经营更加困难;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大,面临着传统产业转移、又要向新兴产业调整,旧动力不足、又要向新动力转换,存量减少、又要去产能等诸多双重压力。对此,我们既要正视问题、防范化解风险,也要把握主流、积极主动作为,切实增强做好今年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新趋势】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当前,新常态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苗头性、趋势性的变化。比如,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市场竞争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环境约束趋紧,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势在必行;大众化、模仿型消费正悄然变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信息、 健康 、文化等新的消费需求持续扩大;等等。

徐建华指出,这些变化将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对此,我们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在思路上及时调整、在政策上抓紧对接、在措施上更加有力,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加快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新机遇】

正处发展动力转换的新阶段

徐建华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动力转换的新阶段,有利于形成发展新优势的机遇也不少。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机器人、3D打印等都在孕育产业突破,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面临产业化发展的契机。

徐建华研判,随着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和热情高涨,创新资源逐步得到更加灵活、更有效率的配置,以创新驱动实现动力转换的氛围正在加快形成。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起步较早,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发展具有良好的支撑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对此,我们要坚持咬定发展不放松,抢抓机遇不懈怠,切实把发展环境中的有利机遇转变为推动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