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护龙人”“造龙匠”默默坚守
每年端午节,随着一条条“沉睡”的龙舟陆续出水,平日里潜藏在礼乐民间的“护龙人”“造龙匠”也随之“浮出水面”,有他们的守护,龙舟才得以保存完好;经过他们的打造,陈旧的龙舟才能崭露新颜。
在高新区(江海区)礼乐街道的每个村庄,都有这样的人。他们或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龙舟,或肩负着修复龙舟、传承龙舟精神的重任,而现在最令他们担心的问题是:龙舟精神还能走多远?
20年如一日义务守护龙舟
“护龙人”区杰球
礼乐龙舟在端午节龙舟竞渡或出大标(几年一次的大型龙舟比赛)后,各坊龙舟都有其安置地——一条长约50米的水沟,礼乐人称之为“龙舟澳”。
龙舟“入澳”后,船身用泥浆封盖,待到来年端午时,各坊再把龙舟从“龙舟澳”挖起,洗净淤泥,扎好龙筋,迎接新一年的龙舟赛。
6月1日,武东村三条龙舟“入澳”时,记者见到了“护龙人”区杰球。球叔是武东村东门坊人,年近80,但身强体壮,皮肤由于暴晒变得发红,只见他赤裸着上身走入水中,一边在水下找寻“龙舟澳”的准确位置,一边抓住龙舟一侧掌控“入澳”方位。一旁的村民向记者介绍,球叔以前是一名修理工人,退休后来到这里守护村里的三条龙舟,一守就是20年。
“平日里他总是记挂着龙舟,晴天怕水位下降致使龙舟露出水面,下雨天要下水查看泥浆是否被冲刷,村里人都很感谢他、尊重他。”武东村书记区柏枝表示。而球叔对龙舟有着很深厚的感情:“20年来,守护龙舟就像吃饭一样,是件平常事了。”据了解,他守护的龙舟最‘年长’的也已经80多岁了。球叔表示,龙舟保护得好,寿命会更长,“扒仔”们扒得起劲,也更加安全。
干起活来夜以继日
“造龙匠”区携代
在礼乐街道新创村,有这样一位“造龙匠”,他叫区携代。携叔60多岁,每到端午临近,他夜以继日摆弄的就不再是平日里的石料生意,而是千姿百态的龙舟、龙头了。
作为村里出名的龙舟匠人,携叔讲起龙舟头头是道,据他介绍,每条龙舟都见证、记录着村庄的历史和风俗,礼乐的龙舟长36米,船中间最宽处为1.05米,可坐70名桡手,龙舟头尾各设3个单格,是为正副艄公和“带水”位置,另有鼓手和锣手各1名,鼓位设在船中间最宽处。
聊起龙舟的故事,他侃侃而谈:“礼乐的龙舟是用坤甸木做的,不怕虫蛀水浸,由于造龙舟使用的都是大料,且坤甸木要进口,因而造价昂贵,每条龙舟的造价高达20多万元,若非经济好景是无法打造的,遂有‘盛事造新龙’之说。”
谈起自己的学艺经历时,即使过去多年,携叔依然动容。16岁时,他拜师学艺,三年后终于学成,可以设计做龙舟了。“造龙”的工序颇为复杂,从奔赴外地购买精致的坤甸木到设计图纸、削形、雕纹、打磨、上漆,一条龙舟的制造需要170多个工作日。如今每到端午前夕,携叔仍会停下工厂的工作,全心投入龙舟的修复、制造。
隐忧
礼乐龙舟 制造手艺面临失传
礼乐人善造船,礼乐的龙舟都是本地师傅造出来的。
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礼乐张围、灰船头(今新创村)便有数十家小型造船厂。解放后,新会县成立地方国营新会船厂,地点就在礼乐北头嘴,员工大部分是礼乐人,而江门船厂、粤中(石岐)船厂、斗门船厂,也都有不少礼乐人,礼乐可称得上是造船之乡,其中不乏造龙舟的师傅。现仍健在的龙舟老师傅有五六个之多,据说他们造龙舟是不用上油灰的。
礼乐上一轮的“造龙舟热”发生在陈济棠时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济棠当了8年广东省省长,当时境内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被称为广东的黄金时期。值此太平盛世,礼乐人陆续制造了8条龙舟,这批龙舟一直使用到改革开放前。开放改革后,礼乐人又掀起新一轮的“造龙舟热”,陆续制造了十多条新龙舟。
可区携代有着隐隐的担忧:“今年,我六十多岁了,造了大半辈子的龙舟,但这门手艺正面临失传,以后搞不好要去外乡买龙舟了。”据他介绍,早些年,还有年轻人做学徒,但由于龙舟的使用周期长,利润也不如以前,龙舟工匠青黄不接,现在礼乐的“造龙匠”只有不到20人,“造龙”手艺眼看就要失传。
龙舟制造手艺失传是否会影响礼乐龙舟精神的传承?区柏枝表示,礼乐老一辈手艺精湛的“造龙匠”仍然坚守着这份神圣的事业,他们盼望早日度过这场民俗“生态危机”,留住共同的乡愁,让这份传统技艺伴随着龙舟精神一路传承下去。
编辑: 潘伟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