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6日羊城晚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判断源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的守正创新,深刻呈现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文献和权威著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重大的历史成就、中国特色的实践智慧、新时代的思想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第四卷和前三卷整体地呈现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重要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中国化新的飞跃,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民族化与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其内蕴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表达方式、理论思维创新和思想观念创建。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之新与飞跃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的发展,真正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理论解释力、现实批判力、价值引领力和文明感召力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以实事求是的唯物论表征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思想基础”。唯物论作为原则、思想和方法,不是非历史地寻求绝对之物,而是历史地建构为“实事求是”的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以“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统一”唯物论内化成党的工作原则,揭示了“实事求是的唯物论”的实现路径,表征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化是基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进行的思想创新。实事求是的唯物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思维,以新时代中国伟大实践为存在论根基,对时代问题进行准确判断、对时代趋势进行科学预见、对时代任务进行民族把握、对时代观念进行文明建构。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将“实事”真正升华为实践的基本规定性,而非外在规律性,使世界的客观性原则真正在人的活动中得到激活;使“求是”之“求”升华为重要原则,真正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时代的语境中来创新性地实践时代的观念化与观念的时代化、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民族的世界化与世界的民族化。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以人民主体的历史观突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在推动历史发展的观念与实践、创造历史的进程与文明中将人民真正作为主体,既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的基本观点落实到对人民存在现实、存在体验和存在追求的实处,又使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主体性更加具体、人民性更加明确、真理性更加突显。“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尊重“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学习和实践“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重要判定、论述和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性的时代内涵与实践旨归。人民主体的活动赋予历史存在规律的形而上学性,使历史成为理解现实、设定未来的存在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理论观点、思维观念和价值追求的原创性发展,更是将人民主体的历史观落实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发展观;表征了人民实践创造具体维度的形而上学观照,不仅赋予了人形下活动的形上意义,使人民主体的实践创造真正成为人民主体形上的规定;而且使历史具体化为人民主体活动的多重维度;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又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还是以人民主体发展历史,更是以人民生活检验历史。
以系统观念的辩证法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在谋大局、看长远的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系统解决全局问题、系统思考实践问题、系统处理发展问题等系统性观点丰富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形成了继“内涵逻辑的辩证法”“理论思维的辩证法”“三者一致的辩证法”“实践智慧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之后“系统观念的辩证法”。系统观念的辩证法,是建设实践的“制胜要诀”、民族复兴的“方法论秘诀”,既是牵住“牛鼻子”、又是处理“猪肚子”的思想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时代性践行与民族性落实。把系统观念提升为“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葆有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时代意识与实践智慧。这不仅使理论逻辑与辩证法一致,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对实践特质的哲学表征得以具体化。“系统观念的辩证法”源于实践语境、表征实践语境的特质,使其在新时代的中国真正与人民切身相关的问题一致起来,落实为追求美好生活的发展理念,这既是辩证法理论内涵的丰富,更是辩证法存在与表达形态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时,指出“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
以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以时代精神内化的方式明确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遵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整体建构认识论的方法论原则,基于“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的观点科学,以融涵时代实践与历史现实的内涵,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的活动来理解人的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以时代性内容、民族的方式具体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将实践智慧升华为理论思维与思想观念,以“实践第一的认识论”“改变人民历史命运”、指导人民解放实践,开创了中国式现代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飞跃,使实践与认识的有机整体性体现得更加充分,使人们实践的认识论自觉变得更加明确,使认识的实践论直观呈现得更加具体等,从而真正为在新时代获得指导实践的规律与原则,展开推进认识发展的实践提供了思想方法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现实的科学性。
以命运与共的文明观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不仅全方位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是以“命运与共的文明观”概括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人类文明性。以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与中国精神的方式,证明了“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的事实。在文明思维上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旧文明逻辑,创建了“命运与共”的文明思想;在发展观念上革命了二元对立的单极模式,为世界贡献了共赢、共享、共发展的全新理念;在全球治理上突破了敌对的对抗性逻辑,以天下为视野和命运为原则,创建寻求文明发展的哲学视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命运与共”的文明观与胸怀天下的政治智慧,直面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问题,正在开创马克思主义塑造人类文明发展新理想的时代进程。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内核,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践,直指文明必须面向人实际生命的本质。对于人类文明而言,现代历史深层交融,开创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命运与共的文明观”重置了思考文明的基点,重设了文明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文明发展目标的存在论转换,从现代文明一以贯之的外在对象转向为对人存在的内在关注,而且特别强调了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这意味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共同体的判断,已经真正内化为“原创性贡献”的文明原则,同时更是提出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担负起引领方向的责任,把握和塑造人类共同的未来”。从实践上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形态”已经从实践上表达了命运与共文明观的基本内涵,为世界文明的当代发展提供了样板与模式;从哲学观念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真正将命运与共的存在论追求具体化为人民主体的原则,将实现人类繁荣的文明逻辑落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追求。
作者涂良川(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思马教工党支部党员)
作者/通讯员:涂良川 涂良川 | 来源:羊城晚报 | 编辑: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