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康复护理送上门 残障老人免费享

29.07.2014  10:44
禅城区在佛山市五区中率先推行家庭病床服务,从去年开始,除了主要服务老人为主的家庭病床服务,基于政府购买服务,对残疾人的居家康复服务也在朝阳医院率先开启。

朝阳医院家庭病床科护士长李玉兰来到莫婆婆家里为其进行治疗。戴嘉信 摄

在佛山市五区中率先推行家庭病床服务的禅城区,自1998年开始至今已走过16个年头,虽与香港、台湾等地的家庭护理先进经验相比,仍有一大段差距,各社区医院仍然没有放弃这一个“全院创收最低”的环节。

从1998年开始,禅城区社区医院的家庭病床业务由朝阳医院、向阳医院等社区医院陆续试点施行。截至目前,禅城区朝阳医院、向阳医院、环市医院、中心医院、市一医院脑科康复医院(原同济医院)、永安医院共6家社区医院设立了家庭病床业务。

从去年开始,除了主要服务老人为主的家庭病床服务,基于政府购买服务,对残疾人的居家康复服务也在朝阳医院率先开启。此为禅城区在实施医养结合方面,首次介入中风致残等老人的疗养康复领域。

记者连日来跟随同济医院、朝阳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走访多个老年病患家庭发现,家庭病床服务对于医生护士来说,工作量庞大,给医院带来的更多的是公益方面的效应,且不少“天花板”需要突破,但医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确实对患者康复带来积极影响。

家庭病床服务16年

每年四千多老人受惠

老年病患在家庭护理康复方面得到什么样的治疗,足以影响其未来的整个生活状态。”市一医院脑科康复医院专科门诊部主任黄伟开从医科毕业伊始,便已开始从事家床服务。即便目前已经把工作重心放在门诊上,在每天上午完成门诊工作后,仍然坚持花费一个下午时间,出诊医治家床病人。

市一医院脑科康复医院(原同济医院)的家庭病床床位数约为180个,由8个医生、8个护士共同支撑起这个科室,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或者顶着烈日出诊。

像黄伟开这样的家床医生并非只有同济医院才有。事实上,禅城区社区医院的家庭病床业务从1998年开始便由朝阳医院、向阳医院等社区医院陆续试点施行。截止目前,禅城区朝阳医院、向阳医院、环市医院、中心医院、市一医院脑科康复医院(原同济医院)、永安医院共6家社区医院设立了家庭病床服务。

事实上,禅城区的家庭病床服务的开展,多为病患间口口相传宣扬开来。至去年底,佛山市户籍老年人口为62.4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16.37%。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为8.22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13.16%。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老龄社会的佛山,对于老年人的医疗养老康复服务需求非常庞大。

禅城区部分社区医院,以家庭病床为基点,创新服务模式,不断丰富和完善家庭病床业务,推动家庭病床业务的不断发展。这使家庭病床的服务人数不断增长。

随着家庭病床业务服务内容和形式的不断丰富,禅城区家庭病床业务总量保持稳定增长,2012年全区建立家庭病床人次数为4736人次、全年人均费用3424.4元,2013年全区建立家庭病床人次数为4657人次、全年人均费用3375.5元,2014年第一季度全区建立家庭病床人次数为1492人次、接受上门出诊服务人次数为37325人次,2014年第二季度全区建立家庭病床人次数为1048人次、接受上门出诊服务人次数为39806人次,业务量同比均有提升。

家庭病床业务为实现社区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保健不出门”的良好愿景创造了条件,让居民享受到“电话一响,医生到家”的便捷、高质量、人性化优质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禅城区家庭病床总业务量持续增长,让社区病患也得到优质方便的服务,在社区居民中也得到一定的口碑,医生和病患建立起一种更像“老友”的关系。

多年的家床服务经验,使黄伟开积累了一大帮忠实的粉丝,不少家床服务的病患都信赖他,专门请求黄医生出诊。最高峰的时候,黄伟开照料着80个家床病人,在接手门诊工作后,家床的病人也有40到50人。

在记者跟随黄伟开医生探访老年病患仇伯的时候,仇伯的老伴多次笑着说,“老仇一见到黄医生便很开心,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感觉像是见他一面,痛苦便能减轻一些一样。

残障老人可免费做康复治疗

伸直手臂——举高——兰花手……”家住东方广场蓝宝石城的欢姨在朝阳医院家庭病床科护士长李玉兰的指导下练习手臂伸展。自中风导致瘫痪后,欢姨在自身的努力下缓慢地恢复着身体的功能,但其语言能力和行动力的恢复程度仍显缓慢。

在朝阳医院介入帮助其进行康复训练8个月后,欢姨终于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吐出简单音节,并能断断续续地说出短句。她蜷缩的手指也终于能伸展开来,并相对灵活地做出“兰花指”的动作。

欢姨的康复进展有赖于禅城区推行的社区康复服务,该区自去年开始,率先在朝阳医院针对该区的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服务。

朝阳医院积极与区残联合作,主动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为禅城区祖庙街道近1500名残疾人进行体检、评估,并免费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通过体检、筛查、评估,该院筛选出150名符合家庭康复的肢残患者进行家庭康复。

经区残联确认,双方签订协议书,区残联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朝阳医院免费对符合家庭康复且家庭经济困难的150名残疾人进行家庭康复治疗。

因部分残疾人为老人,朝阳医院的家床科和专门负责残疾人康复的医师及护士也有交叉服务的经验。医师进行分片分区管理,定期对患者进行针炙、推拿、按摩等治疗。通过运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治疗、康复工程、教育康复、心理康复等手段,并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进行自我康复锻炼,为每位患者量身制订社区康复计划及康复注意事项。

医师和护士充分发挥患者及家属在社区康复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主动康复的积极性,使患者残留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利用,预防和减少各种合并症的发生。同时,使患者心理恢复正常,生活基本达到自理,并且掌握一门致残后能适应工作的技能,使患者得以回归家庭和社会。

在李玉兰的其中一个文件袋里,装着空药罐、扣针、橡皮筋等似乎与医疗康复毫无相关的物品,事实上这些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也能帮助因中风等致残的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很多中风病人手掌难以伸展,脚掌也内弯,难以正常走路。利用两个扣针和一条橡皮筋便能进行康复训练,矫正步态。”她说,这些从香港系统学习回来的康复模式,在现实中帮助病人康复,显得非常有效。

有多年的康复治疗经验的医生都知道,不少中风后失语的病人,失去独立行动能力的病人,在得到及时的康复治疗训练的情况下,都能逐步把这些能力给“拾回来”。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原来致残老年病人一般只通过自己和家属的努力在家中自己做复健,这样效果并不理想。在发病治愈后,通过专业医师和护士立刻介入,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玉兰说,如果欢姨在十几年前便能获得专业的康复训练的话,将能恢复得更快。

■案例

1、提药箱上门服务

骨折老人渐渐康复

每天从家里到医院,再从医院提起装满各种药物和针剂的医药箱奔赴各家各户,这样的日子对禅城区朝阳医院家庭病床科护士长李玉兰来说,已经重复了整整5年。

28日早上8时许,李玉兰提着装满各种药物和针剂的药箱,来到住在市东上路的莫姨家中,开始了一天的护理工作。

莫姨是朝阳医院家庭病床科服务的病人之一,像这样需要上门护理的家庭,李玉兰一天要探访八到十家。

即便是早上,夏日太阳的毒辣丝毫不减,空气中有种厌人的粘湿。整个夏天,李玉兰和她的同事们都必须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

莫姨坐在轮椅上,一边盯着电视看1986年版的《西游记》,一边接受李玉兰的护理服务。两个月前,莫姨在家里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右大腿粉碎性骨折,在医院做了手术并打上固定支架后,被送回家疗养。在无意中打听到朝阳医院开设家庭病床服务后,莫姨的儿子帮老人申请了家庭病床服务,让老人在家安心养伤。

莫姨近70岁了,老人的骨骼本来就不及年轻人那么容易恢复,术后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护理和照顾的话,老人的伤口的恢复没那么快。”李玉兰说完,便手脚麻利地打开消毒水瓶盖,用医用钳子钳起棉花,沾上消毒水,帮莫姨消毒伤口。

李玉兰用浸满酒精的棉花轻轻地擦洗支架打进骨骼而留下的伤口,换好药,再撑开纱布将上药的部位一层层包扎紧实。

李玉兰告诉记者:“其实莫阿姨近一个多月恢复得非常好,现在能坐着看电视已经很不错啦,按照这样的恢复状况,再过三个月左右就能拆掉支架下地走动了。

如今莫姨的右腿已经能自己慢慢活动,朝阳医院的护士每隔一天上门帮她换一次药。李玉兰观察到,莫阿姨折断的骨头已开始慢慢愈合,也没有了疼痛感,能坐在轮椅上做简单的腿部伸缩运动。

面对莫姨,李玉兰半跪在地上,把莫姨的右腿抬起来放置于自己的右腿上,帮助其右腿前后摆动。

您想不想伤口好了之后还能正常走路呀?想不想你的腿快点好起来呀?如果想的话就要按照我说的那些动作每天做几遍,知不知道?”整个护理过程,李玉兰的叮嘱不绝于耳,莫姨像个听话的孩子,在李玉兰的指导下,简单地做了几组伸缩运动。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李玉兰在与老人家打交道方面游刃有余,她打趣道:“老人家就像小孩子一样,边哄边指导,她才会乖乖配合治疗啦。

2、助残康复护理8个月

偏瘫十几年病人能用手数数

除了一般的老年病人的家庭病床服务外,去年10月份开始,禅城区还以朝阳医院为试点,以95名残疾人作为第一批家庭残疾人护理试点对象,开始了对残疾人领域的护理探索。欢姨就是这批残疾人其中的一位。

中风瘫痪了十几年的欢姨经过康复治疗现在已经能靠着助行架在家里缓慢走动了,除了卧床和起床的动作完成不了之外,其他如吃饭、说话、走路等基本活动自己几乎都能应付。

记者跟随李玉兰来到了住在东方广场蓝宝石城的欢姨家中。推开门,撑着助行架在家里练习走路的欢姨便笑意盈盈地说,“欢迎!来坐!”即便语速很慢,吐字有点含糊,但听的人一般都能理解。

欢姨在助行架的支持下,一步一步走到家中角落开了一把风扇,“天气这么热,你们还来看我,辛苦了。”话语简单,但欢姨一字一句说得并不轻松。

欢姨今年60岁,13年前因为中风脑干出血,昏迷、全身瘫痪,一度被医生判定为植物人。被儿子和家人奇迹般唤醒后,她一直坚持信念,努力康复。

闯过难关坚强活下来的欢姨一开始恢复得并不顺利,全身瘫痪在床的她每天要靠家人的照料和护理,后来逐渐能站起来走路,但行动仍然非常缓慢。李玉兰第一天来到这个病人家中的时候,欢姨的手仍然是呈蜷缩的状态,难以伸张,其脚掌向内翻,不能平铺在地上。

去年10月份,欢姨被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探索残疾人护理项目,街道把她的资料报到朝阳医院,才正式接受了系统的肢体康复治疗。

欢姨告诉记者,通过每周不间断的系统训练,她的手臂手指终于能顺利伸展,“李姑娘来了之后,给了我很多帮助,你看现在我的手指能从一到五正常地数数了,还有,兰花指我也学会了哦。”话音刚落,欢姨一边笑,一边熟练地抬起双手示范了起来。

作为一名中风后的康复病人,双手要自如地抬起来是个大难题,更不用说灵活地运用每只手指了。如今在专业的康复护理指导下,欢姨能把卷曲的手指都矫正到正常的状态,实属不易。

欢姨曾经瘫痪,并且十几年后才正式接受系统的康复护理训练,对于她的康复难度是比较大的,但幸好她非常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我每次教的康复动作她都很认真在学习和练习,八个月的康复治疗能有现在的效果我们觉得非常难得。”李玉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