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每逢节令 必有美食

28.09.2015  01:34
白露到,吃龙眼”是福州一带的说法,据说吃了龙眼能大补虚劳羸弱,功效赛过北方的人参。”

原标题: 秋天:每逢节令 必有美食

  原标题:每逢节令 必有美食

图④:河北宣化80后大学生王俊杰跟爷爷学做月饼。

  图⑤:重庆志愿者给留守儿童熬制腊八粥。

  图⑥图⑦:春饼。

  图⑧:青团。资料图片 制图:张芳曼

  中秋节到了,无论家在东西南北,都少不了要备上几块月饼。其实我们的传统节日几乎都和某种吃食息息相关。如果没了这些特定的吃食,所谓传统节日恐怕就会减少很多味道。

  仔细想想,这大概源于中国的农耕文明。节日和时令相互勾连着,而时令又和种植与收获密不可分。到什么节令吃什么东西也就自然成了讲究,这正是人和大地之间的天然亲近感。秋天的节令,都该吃些什么呢?

  立秋:立秋了,尽管“秋老虎”余威未尽,天也依然是闷热潮湿,但秋天毕竟开始了。一早一晚,隐隐约约会觉得有一丝凉风下来了。贴秋膘,是很多地方立秋的食俗。伏天里人们胃口不开,吃的普遍比较清淡,体重也难免减去几斤,有人管这叫“苦夏”。秋天到了,自然得补一补不是?吃顿红烧肉,有肥有瘦,既解馋又有营养。从前,立秋还有称体重的项目,为的是和“立夏”那天的比比,看看到底瘦了多少。

  处暑:立秋一过,处暑寒来,气温明显下降,田野间的鸟雀也多了起来。处暑节气很多地方讲究吃鸭子。像什么白切鸭、核桃鸭、百合鸭……当然,要是您在北京,就必得尝一尝烤鸭。

  北京填鸭生性怕热,夏天的时候减肉掉膘,吃起来发柴。可一进了处暑,鸭子是又肥又嫩。再加上天也不潮了,鸭坯也干松了,烤出来的鸭皮是又酥又香。

  荷叶饼抹甜面酱裹葱丝是最基本的吃法。除此以外,还可以有很多变化。比方以蘸上酱油泡的捣烂了的蒜泥,再配上萝卜条。这种吃法舒爽似秋,比葱丝抹甜面酱更杀口,更解腻。还有,既不蘸蒜也不就葱了,而是蘸着白糖吃酥脆的鸭皮,这可是过去大宅门儿里太太、小姐们的吃法。比较西式的吃法也有,把鸭肉抹上芥末酱,用生菜叶卷着吃。当然,还有回归自然的吃法,什么都不蘸,就那么直接吃,这样才以品出烤鸭的真味儿。

  白露:秋风下来了,节气进了白露。白天越来越短;夜里越来越凉。

  “白露到,吃龙眼”是福州一带的说法,据说吃了龙眼能大补虚劳羸弱,功效赛过北方的人参。剥开那青黄色的果壳,滑出一颗滴溜圆的果肉,晶莹鲜亮,隐隐能看见中间的深棕色果核。没吃到嘴,就已然鲜润得口水直流。

  南京人讲究喝“白露茶”。经过一夏天的酷暑,这个时候采摘的茶叶香气格外浓郁,比春茶耐泡,比夏茶甘醇。在湖南、浙江一些地方的农村,白露时节家家户户要酿“白露酒”,用的是糯米、高粱,喝着温中含热,微微有点儿甜。去那里的农家做客,不能不尝上一碗色碧味甘洌的白露酒。

  北方的农村讲究白露吃白薯。烤好的白薯冒着热气,蜜汁似的汁液顺着破裂的外皮渗透出来,飘散着甜香,凝聚着地气。据说这日子口儿吃上一块烤白薯不仅可以预防“秋燥”,冬天的时候再吃,也就不会再闹胃酸了。极简单的吃食,竟也应着时令。

  秋分:今年中秋紧跟着秋分。如果您秋分那天夜里仰望北斗,会发现它的斗柄指向正西。是所谓“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北方的农舍,院墙上晾满了金黄的玉米,屋子里飘散着南瓜粥的醇香。而在岭南,人们却忙不迭地去田野间采来野苋菜,加上鱼片,熬出一锅滚烫的鲜汤,这叫喝秋汤,一家人美美喝了,秋天也融进了躯体里。

  寒露:过不几天就是寒露了。寒露里有个重要的节日就是九九重阳。古人会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茱萸。而元代以后带茱萸的风俗逐渐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喝菊花酒,吃重阳糕。人们觉得独立寒秋的菊花能够延年益寿。而重阳糕的“”与高矮的“”谐音,有向上、高升、进步的意思。后来有的地方干脆就把重阳糕叫做“登糕”。重阳节也发展成祝寿节、老人节。传统的重阳糕有九层,每层里夹着不同的馅料,上面还要用果料码放出吉祥图案,有点儿像巨大的酥皮点心。

  霜降:转眼霜降,天清冷,秋将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树上的柿子也变成了一盏盏通红的灯笼,丰沛饱满,华贵喜兴,而且让人联想起“事事平安”“事事如意”等吉祥话,历来都是这个季节的吉祥果。

  咱中国人就是这样,每逢节气,必有相应的饮食。所谓传统文化其实并不神秘。《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所谓文化,无非是先人们按照四时节令,过着简单而讲究的日子。无非是举起筷子端起碗,感悟到时光与大地之美。(崔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