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文科科研工作暨东莞市莞邑文化研究所(筹)座谈会召开

08.11.2018  17:01
我校文科科研工作暨东莞市莞邑文化研究所(筹)座谈会召开 - 广东科技学院
我校文科科研工作暨东莞市莞邑文化研究所(筹)座谈会召开 - 广东科技学院
来源: www.gdst.cc

本网讯(科研处、莞邑文化研究所) 2018年11月6日下午,东莞市莞邑文化研究所(筹)暨我校文科科研座谈会在创业楼1205召开。来自东莞市委党校、东莞社科联、东莞展览馆、东莞市文化局茶山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研基地及我校思政部、基础部、外国语学院等单位、部门的专家、学者及专业老师近四十人与会。日本国九州大学艺术工学府艺术表现学杨鹏博士对会议前期筹备进行了全程策划和安排,黄弢校长及周二勇常务副校长对会议召开表示大力支持和祝贺。会议由广东南博集团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我校校长助理、莞邑文化研究所执行所长王彦斌博士主持,学校莞邑文化研究所成员参加了会议。

王彦斌博士首先介绍了自己关注莞邑文化与成立广东科技学院莞邑文化研究所的缘起。他表示,作为一名在南博集团工作的新莞人,他认同东莞、认同南博、认同广东科技学院,希望和这片土地共成长。他认为,东莞有丰富的、历史悠久的文化,近年来东莞社科届及高校社科研究人员对研究东莞文化和弘扬东莞文化做了大量贡献,但由于东莞区域高校少,又主要以理工科院校为主,人文学科研究人员偏少,对本土文化和岭南文化研究成果较少。且各单位处于“孤军奋战、各自为战”状态,没有形成合力,所以在学术界没有声音、社会上没有影响、城市形象得不到提升。因此,我校在2014年即发起成立学校层面的莞邑文化研究所,目标就是要整合相关研究力量,抱团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和积累,成立东莞市莞邑文化研究所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研究人员与机构设置已基本到位,待推出系列成果后,再向社会公开展示。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成员分别介绍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旨趣。东莞市委党校刘建中教授书面阐述了近年来他执着莞香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莞香”已经成为东莞市的一个文化名片,他的《莞香文化导论》是第一部“莞香文化的百科全书”(广东省委党校张承良教授语)。中山大学历史文献学博士、东莞展览馆李君明副研究员介绍了自己对于莞邑文化的研究历程。李博士一直参与广东省重大文化工程《全粤诗》的编纂,到东莞工作十三年以来,一直从事有关东莞文人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东莞诗录》、《广东文人年表》、《东莞文人年表》、《全东莞宋元明诗》等大部头文献辑录。东莞市文化局茶山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研基地主任李翠微研究员是东莞本地人,十多年来都在从事公益性质的东莞地方文化研究,做了非常多的田野调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古村落、古城、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化成果,如《东莞城迹》、《大美古村落凤岗村》、《茶山泥公仔》等,在中央电视台、广东省电视台及东莞阳光网等传媒播发了大量的东莞传统文化新媒体推介。我校李永芳教授介绍了他对于广东省农会等专题的研究工作,与会的本校莞邑文化研究所成员分别就莞邑民俗文化、家族文化、红色文化、历史、地理、教育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大家纷纷表示,要在各位莞邑前辈学人对于东莞文化研究与宣传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爬梳,走读东莞,为学院科研水平提高、为东莞城市形象提升、为地方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校莞邑文化研究所成员近年部分研究成果

 

王彦斌博士做最后总结,并向大家说明未来的研究重点布局。他认为,牵头抱团组建东莞市莞邑文化研究团队,既是广东科技学院应用型文科科研上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我校服务地方的分内之事,更是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和推出高层次学术成果的突破口,也是集团未来文博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项目。研究所规划了五个方面的研究重点。一是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围绕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探索如何将莞邑文化精神融入教育教学、专业建设的环节。二是东莞明伦堂项目。东莞明伦堂是东莞清末初重要的教育和社会组织机构,在1840-1949年间,对东莞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全国可以说是一个孤例,非常富有学术研究价值。目前已经和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等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联系,打开了高层次研究通道,可以从教育史、社会变迁史、地方社会控制等角度切入研究。三是罗浮山研究项目。依托东莞展览馆收集的明清以来的各种罗浮山志,展开对东莞文人典籍、广东道教等有关罗浮山文化的研究。四是东莞城市精神研究项目。探讨如何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东莞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发展、包容的东莞城市精神进行总结提炼提升,改变“文化沙漠”形象,且考虑把这种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揉进我们的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之中,服务人才培养、思想教育全过程。五是莞邑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项目。传统文化研究不能局限于书斋,埋头于青灯古卷,要与现代传媒技术相结合,与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发展相结合,与应用型大学课程和专业建设相结合,在科研路径选择上符合我院的应用型办学人才定位。

随后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各人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专业方向都选择了相应的项目研究规划。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东江纵队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文化站等单位部分专家学者也提供了书面研究规划,将共同组建研究团队,持续推进莞邑文化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