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她们甘当一只“昆虫”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中久唱不衰的名句你是否还记得?书页上的词句咀嚼起来可能少了些许滋味,但是潜藏在我大华师的“昆虫”们,却让这些唱词“动”了起来!
想知道他们都是谁吗,看官们备好瓜子和掌声,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图右为唐亚厉在昆曲《牡丹亭 惊梦》中饰演柳梦梅
“啊,姐姐!小生哪一处不寻到,却在这里……”柳梦梅一袭素雅白衣,领口、袖口都点缀着朵朵梅花刺绣,迈着轻柔舒缓的步子,朝不远处一佳人走来。只见佳人身着粉底花朵刺绣对襟褙子,勃颈处围着一圈淡紫镶边百花刺绣立领袄子,以袖半遮面,一幅娇羞模样。
扮演柳梦梅一角的,是我校师资培训中心的唐亚厉老师,她还有一个身份:广州市天园京昆传习所副所长(天园京昆传习所是广州地区京剧、昆曲爱好者成立的,以昆曲为主的群众文艺团体)。《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的一曲经典,也是唐亚厉的演出写照。
作为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齐名的四大声腔之一,昆曲早在2001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是至今唯一获此殊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声音清丽婉转,听着像在水中打磨过的一样,被称为“水磨腔”。其唱、念、发声有“功深镕琢,气无烟火,起口轻圆,收音纯细”的特点,这样的腔调凝聚了众多粉丝,有如唐亚厉。
自2013年至今,出于对昆曲的痴迷热爱,她与我校计生办彭金霞、规划处黄英、教科院刘朝晖等人,自发地组成了这个教工昆曲团,致力于将昆曲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入高校中传承,共同守护这个逐渐衰微的活体文化。
昆曲小组成员合影左为黄英,中为唐亚厉,右为刘朝晖
昆曲小组成员合影,左为彭金霞,中为唐亚厉,右为黄英
当我们联系到唐亚厉时,她刚结束自己第一场公开演出,这是她参与的第十场演出,而身份也从主持人转变成为了演员。正是这一次演出,让她对昆曲的认识更深一层。
她决心在昆曲上“一条路走到黑”
第一次公开演出的感觉很新鲜,“我比较大胆,站在台上就豁出去了”。2016年10月16日,在珠江新城高德置地广场的撒拉亭茶馆,唐亚厉完成了自己人生第一次公开演出。
唐亚厉第一次登台演出剧照
在这场《牡丹亭》的演出中,唐亚厉饰演柳梦梅一角,一颦一蹙间将其追求爱情、勇于反抗的性格展现得栩栩如生。于她而言,这次的演出意义非凡。作为团队的中间一环,她和老一辈的昆曲专家姜兴发、象征年轻一代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生周飞龙一起上台,终于实现了天园京昆传习所老中青三代小生演员同台演出的盛况,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意味着昆曲传承不再断层,源远流长,实在令人欣慰。三年前,她在所长蒋小菁的带领下,与华师的几位老师一起加入了这个公益组织,结识了这两代人,闲暇之时和他们一起玩昆曲。
刘朝晖在清唱
唐亚厉在示范动作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回想自己二十多天训练时间,唐亚厉记忆犹新。“大概有20天就要上台表演,那段时间我除了吃饭、睡觉、上班就是在练功,每天至少要练功4、5个小时。” 勤学苦练之下,她终于熟练掌握了全套动作。但即便如此,上台前,她仍然非常忐忑。“我是幸运的”,她感慨地说,“广州市戏曲化妆师何老师亲自为我设计了美轮美奂的妆容,上台前,姜老师和小菁老师一直在旁鼓励”,于是压力也逐渐缓解了下来。
唐亚厉在主持
演员第一次登场,最困难、最重要的就是不怯场,这对老演员来说尚且不易,而入行三年的唐亚厉却做到了。这要归功于先前十几场主持推广昆曲的经验。在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举行的郭兰英专场演出,是她一次作为主持人登上了昆曲演出舞台。那是一场专业演出,台下黑压压的全是观众。而主持是最先上场的人,这对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虽然开始会有些紧张,但越到后面,发挥就更加自如了,仿佛是舞台上有着别样的魔力”。
此后,昆曲对唐亚厉而言变成更为美好的存在,“我很痴迷它,我觉得自己以后可能要在这一条道上走到黑了”。
因为热爱,所以无所畏惧与昆曲的结缘,仿佛是冥冥之中自由安排。
唐亚厉出身在书香世家,家里许多成员都毕业于中文系,在他们的影响下,她从小热爱文学,笔下的文字亦是典雅舒缓。小时候父母会要求兄弟姐妹们背习诗词,因而她对诗词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昆曲恰好是以诗词为蓝本、由唐诗宋词元曲演化而成的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第一排左二为唐亚厉奶奶
值得一提的是,唐亚厉祖辈和父辈都是梨园世家。“我曾祖母一脉是湖南有名的巴陵戏创始人,奶奶又是戏班成员,祖母在戏班里长大,嫁给祖父后,经常请戏班子到家中表演,身为小少爷的父亲从小就在班子里玩耍,不知不觉间学了不少本事,解放后曾几次被招入专业文艺团体。虽然父亲后来成为了一名教师,但对戏曲仍然情有独钟”,从她记事起,家里还经常会定期举办戏曲晚会,家庭的熏陶为她日后学习昆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彭金霞在练曲
然而,让唐亚厉老师对昆曲真正产生兴趣的却是与“昆曲发烧友”彭金霞的结缘。彭金霞也是一位资深的昆曲爱好者,会因一时兴起,和自己的丈夫俩人驱车千里到湖南郴州的昆剧团听曲,一路结识了昆曲界在各地的爱好者和专家。怀揣同一种热爱,她们一拍即合。自此,在彭金霞的帮助下,唐亚厉便被一步步带入广州的昆曲圈。此后,她一路上跟随江苏省昆剧团国家二级演员、我国首届昆剧“兰花表演奖”得主裘彩萍老师学习。从像天书一样的入门工尺谱开始学起,不断练习“上、尺、工、凡、五、六、乙”的发音,苦苦揣摩,终于将昆曲唱出了抑扬顿挫的韵味。
图为牡丹亭工尺谱,源于网络
工尺(chě)谱: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与宫调系统联系紧密,得名于“工”、“尺”等字来记写唱名的方式。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表示唱名 (即音高)符号,相当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
图为工尺谱与乐谱对照表,源于网络
“我跟着裘老师学会了两支旦曲之后,发现自己的声音比较宽亮,应该更合适学习小生。”当发现自己这一特点后,唐亚厉便开始转换方向,花了半年时间,基本掌握了《牡丹亭.惊梦》【山桃红】一曲,而后又在裘老师的指导下,相继学会了《玉簪记.问病》【山坡羊】、《长生殿.哭像》【朝天子】等唱段。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在一次曲会上,她拜师著名戏曲教育家、湖南京剧院导演兼小生演员姜兴发学习身段,并一直跟随至今。
“昆曲界有一个关于昆曲迷的叫法,我们不叫粉丝,而是叫‘昆虫’”。为保证昆曲演出的唯美雅致,华师教工群体里的“昆虫们”演出时都会把自己最好的装备拿出来。
演员的头面
演员的头面,俗称头饰,是很有讲究的。一副水钻、点翠头面含顶花、后三条、边凤、边蝠、压鬓、泡子、耳环等,约有50件,此外还有各种色彩和形状的绢花、绒花和珠花作为陪衬物。而点翠工艺则是头面中的最高水准。点翠是将翠鸟的羽毛镶嵌在金饰或者银饰中,自然天成,永不退色,在灯光的映衬下,流光溢彩,极为动人。
小生一般带一项软帽,又称"小生巾",小生巾以浅色为主,绣花,后有飘带两根,巾顶附饰一对硬如意头,一般配穿花褶子。为秀才、书生等角色戴。而上等的昆曲戏服则一般由真丝手工刺绣而成,柔软轻薄,飘逸洒脱,美轮美奂。
唐亚厉身穿素雅戏服,手持折扇在演唱
由于天园京昆传习所是一个公益性组织,主办活动的收入来源可以说是微薄的。尽管如此,唐亚厉和三位在校老师还是愿意自费去购置服装。“我置办了一套五千的苏州手绣服装,最近又加订了一套,而蒋小菁所长则已添置了五、六套服装,每套最少上万元,再加上点翠头面,价格就没办法估量了”,唐亚厉老师说道。而每场演出需要的设备、道具等物资,大到幕布、字幕机,小到花瓶,甚至是柳梦梅手中的柳枝,全是这些昆曲爱好者们自己添置的。
对于唐亚厉等“昆虫们”而言,这其实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因为热爱,所以无所畏惧。
空谷幽兰,甘当一只“昆虫”
昆曲还有个少为人知的别号——“兰花”,意为空谷幽兰。
与其他昆曲爱好者不同的是,唐亚厉不仅享受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希望将这种世界非遗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
天园京昆传习所参加广州大剧院演出合影
“现在的年轻人素质越来越高,昆曲虽然小众但并不缺乏观众,在简单的普及和推广后,在高校群体中能走得更广。”这个结论的得出,源于她在高校中看到的昆曲演出。唐亚厉发现,尽管有字幕的辅助,多数人在第一次听昆曲时,因其过于优美文辞和婉转的唱腔,仍旧难以会意。为帮助听众理解剧情,更好地普及昆曲,在后来的几次演出中,她决定充分发挥主持人的作用,在演出正式开始前由主持人简要介绍昆曲剧情,同时将必要的背景解说穿插演出在中间。这是昆曲在高校推广中特有的一环。
天园京昆传习所参加今年华师新年晚会合影
近年来,唐亚厉所在的天园京昆传习所一直以这种特有的宣传形式,在各个高校和街道进行宣传推广。在今年妇女节时,教工俱乐部就上演了一场昆曲大戏《玉簪记》。
而去年,天园京昆传习所的演员们也曾在大学城校区国际会议厅举行演出。得知团队里的大咖们要来华师亮相,唐亚厉很是激动,为了让大家有更深的了解,她还跟在场的同学大家介绍了演出、服装、化妆的整个过程。
登台前演员在化眼妆
登台前化妆师在整理演员头发
演员在自己描唇
化妆师在帮演员上头面
“我那天真是匆匆的就上去主持了,因为家里在装修,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昆曲中每一个别人很感兴趣细节,她都悉数应答。
演员与高校学生交流
演员与高校学生交流
中大红迷会演出合影
昆曲文化展演节目单
唐亚厉、彭金霞与采访团队合影
除了华南师范大学外,他们的足迹还遍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广东金融学院、星海音乐学院还有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等,今年将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演出。
此外,唐亚厉在昆曲方面也有不少的昆曲随笔和知识性文章。她与彭金霞、黄英三人一同申报了华南师范大学校级课题《浅析吸取对高校教工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以昆曲为例》,在学术上进行深入探究,预计2017年发表相关论文三篇。
三组唐亚厉现场即兴清唱动图
“昆曲是我的第二生命,这里充斥着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让我的人生变得干净而纯粹。”诚然,昆曲恰如兰花,它开在幽静的地方。虽不见得浓烈讨喜,但终究存在,静静地在一角吐着芳香。而这群在高校中传承昆曲文化的“昆虫”们,亦在辛苦耕耘,孜孜以求。
撰稿 | 周倩瑜
采写 | 李修平 谢丽冰
摄影 | 天园京昆传习所 汪立民 苏铭畯 梁立新 梁希婕
执行编辑 | 郑敏 钱双文
责任编辑 | 连泽纯 吴建国
作者/通讯员:李修平 谢丽冰 | 来源:新闻中心 | 编辑:连泽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