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第二次创业潮来袭 外国人也入创业圈
■东莞掀起第二次创业浪潮 CFP 图
■天安数码城等园区,承载着东莞创业者的激起与梦想 本报资料图 郑琳东 摄
东莞时间网讯 在国家推动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潮正席卷全国。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中央决策,3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出台,吹响了广东“大众创业”的集结号;在东莞,商事登记改革大刀阔斧,小额创业贷款、“1+N”创新驱动等政策轮番登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莞氛围正在形成。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本报即日起推出“东莞创世纪”大型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激起了很多人的创业激情,也点燃了李松松在东莞的创业斗志。
90后、“1元公司”,这些符号隐约地打出了李松松的草根标签。这个湖北小伙去年注册了东莞首批“1元公司”,成为大众创业的一颗星。那是商改全面推开后,东莞第一个在注册资本认缴制上面尝试创业便利的人。
在东莞轰鸣的机器声中,李松松忙于在寮步镇横坑琢磨他的砂纸生意,加拿大人苏恒安坐在南城天安数码城考虑超小型光纤接头的生产,刚大学毕业的叶仲锐和两个学弟合伙人在松山湖寻思APP的设计研发……这些画面拼成一幅东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真实图谱。背后,伴随中央省市鼓励创业政策、扶持资金的次第推出,有别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东莞第二波创业潮迫在眉睫。
草根敢创业
东莞商改带来的便利和门槛降低,还有区域位置的成本优势,是很好的创业红利。
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李松松也是这么想。
李松松2010年到东莞闯荡,进过厂,做过车间工人,离开过东莞。最后还是“觉得东莞比较适合自己”,兜了一圈又从重庆回来了。回来东莞后,他想创业,于是身份转成一个小公司的法人代表。
注册前,李松松对照工商部门公开的信息准备材料,等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时,发现仍然有一些准备不周的地方。但他每次都详细地询问经办员。
2014年4月,李松松用1元作资,注册了松禺实业,生产加工“五金、自动化及半自动化设备”,销售“劳保用品、办公用品、电脑及周边耗材、防静电产品、包装材料、五金工具、自动化及半自动化设备配件”。五个工作日后,带二维码的营业执照发下来了。
一年来,李松松做过多种产品尝试,代理过销售防静电手套、工业砂纸等业务,也会接一部分单自己加工生产。“好的时候,一个月利润有2万元左右。”
对一个没有资本、没有多少资源的草根创业者来说,2万元利润还是不错的。不过,后来李松松原本稳定的客户有一些调整,他的目光便转向了砂纸。
李松松不想做马云,创业一年并未预期到生意会有些惨淡。“1元公司是我梦想的第一步。”他说自己不会退缩,愿用年轻的资本去尝创业的苦辣酸甜。
“大环境不好,生意不好做。”这是李松松昨日电话里重复多次的话。话里有丝丝艰辛味道,但并不消极。因为他心里想的是“创业就要慢慢摸索”。
有段时间,李松松觉得自己有点迷茫。“我没资金,没其他支持,每月还有固定的几百元会计劳务费、办公室租金,感到有一点压力。”低迷大环境下的生意惨淡,曾让他有点无措。有一点要肯定的是,他从未想过注销。
“朋友做砂纸,生意还可以,一个月有一二十万收入”。有了这个发现,李松松减少了劳保产品,而增加了砂纸,且以砂纸为主打产品。对很多创业者来说,什么产品生意好做,能够赚到一桶金才是最重要的。“我现在常考虑经营思维,以前没有这么想过。”
创业至今,李松松没有专门学过公司经营管理,没有得到来自政府的扶持。然也不尽如此,他说,东莞商改带来的便利和门槛降低,还有区域位置的成本优势,也是很好的创业红利。
政策在加温
通过政策的有效实施,降低小额创业贷款门槛,最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莞氛围。
李松松对“大众创业”不陌生,还保持对创业政策的关注。
3月17日,东莞市政府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小额创业贷款实施方案》,未来贷款对象的实施范围将扩大。李松松说,看到了这个消息,自己还不想贷款。
不要创业贷款的理由很简单,公司业务还在调整之中,贷款到了手上,没想好怎么去用它生钱,这笔贷款就会平添一分压力。草根的创业思维,也显出李松松的务实。
其实,李松松或许并未确切知道政府通过这个创业贷款方案的意图,以及这个创业贷款的门槛。
东莞创业贷款方案的意图,是在完善改进小额创业贷款模式,解决创业资金短缺和周转困难的问题。贷款的创业对象,是本市户籍劳动力。
如果获批创业贷款,创业者可贷款的额度有两个档次:5万元、10万元。根据借款人所从事创业项目的生产经营周期、贷款用途、还款能力,由借贷双方共同商议确定。还款周期最长不超过3年。
只想在公司发展比较好,需要资金时才去贷款的李松松,并不介意也不曾关注贷款的户籍限制。事实在顶层设计层面,已经在考虑创业贷款方案的普惠性。
在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的讲话中,就明确“要通过政策的有效实施,降低小额创业贷款门槛,最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东莞氛围”。此外,他强调要关注在莞大学生等群体,研究出台扩大贷款对象的实施范围,“全面提升户籍的、在莞的创业者创业能力”。
东莞鼓励大众创业的资金和政策,并不拘泥在某个领域。
近年,东莞还打造了松山湖创业孵化基地、寮步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常平科技园等创业孵化基地,搭建“东莞市青年创业网”创业网络平台,还从资金上大力支持青年创业。
早前的3月1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提出了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提高和扩大各项扶持创业的补贴标准及对象范围等措施。
密集来袭的政策在回应东莞创业者的期待,催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温度。从事传统贸易生产的李松松,现在尝试与电商的对接,他说创业贷款或可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波来袭
第二次创业潮看重创意、技术,仍然倚重东莞优势的制造产业,借助制度降低创业门槛之便,寻找产业链条上滋生的商机。
在东莞理工学院创业学院副院长莫安达教授眼里,李松松是东莞新的创业群体常见的草根:没有资金、没有专利技术、没有人脉,有的是创业激情。
莫安达看好这些积极创业的人群。他说,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鼓励、资金扶持,创业门槛逐步放低,都在刺激和引爆东莞新一波创业潮。
新一波创业潮来得并非偶然。东莞有大众创业的天然优势,最大优势就是完善的产业链和雄厚的制造基础。东莞在全国的32个工业门类中就有28个,食品、化工、五金模具、家具、毛织服装等产业已经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互联网及信息产业也集聚大批优秀的企业和团队,为以跨境电商为主的电商产业提供便利的创业平台。
此前,东莞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了第一次创业潮。与国内普遍的公务员、教师的下海潮不同,东莞第一次创业潮就是起自生产制造业,但创业群体与李松松不太一样。
台商大批进入东莞,多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越来越多的台商涌入大陆。东莞成为他们最好的落足点。不过大台商企业去的是昆山、上海,中小台商选择来了东莞。
著名台商叶宏灯曾说过,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台商不来东莞就没有机会。因为东莞的土地、劳动力成本非常有优势,他们来到东莞后才开始事业发展的“第二春”。
早起的台商产业,大多集中在制鞋、自行车零配件等传统行业,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劳动力成本要求高。直到1997年以后,IT业在东莞的密集度才逐渐增高。
这次台商产业转移潮,被认为是港籍莞商带路引进的结果。转移浪潮带来了港台地区以制造业为主的管理、设备、技术、贸易等要素资源,结合东莞劳动力和土地等廉价资源,爆发出惊人的财富力量,也加速了东莞由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的工业化进程。
港台产业密集转移潮,带来了东莞财政的丰厚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形成了东莞民间财富的崛起。
莫安达说,港台商带来了产业,也带来庞大的务工群体的衣食住行需求,促使酒店业、出租屋、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当时的东莞人利用自己的土地、物业等资源,纷纷创业经商,使得财富迅速集聚。东莞大批莞商如莫浩棠、黄建平、梁志斌的发迹节点,大多也在港台商产业转移前后。
到了今天,东莞第一次创业潮带来的机会,让很多东莞人富裕起来。在莫安达看来,这次创业潮形成一种财富的椭圆结构,两端很小的部分是比较不富裕、比较富裕的人群,他们还有创业欲望,中间占大部分的多数停下来了。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激励下,东莞迎来了第二次创业潮。这一次创业潮融合了各地人群,他们不再有严格的资源优劣之分。莫安达说,第二次创业潮看重创意、技术,他们还是倚重东莞优势的制造产业,借助制度降低创业门槛之便,寻找产业链条上产生的商机。
狂欢刚开始
政府除了提供财政、政策的扶持外,也可提供创业辅导,对创业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快走上轨道。
“现在的大众创业者,不管精英还是草根,都在走着自己喜欢的一条路”。莫安达说,过去的创业潮,由于门槛高,往往是有一定资本或有优势技术的人去创业,倾向精英化。而东莞的第二次创业潮,正式走向“大众创业”,让想创业的人都实现创业梦。
事实也的确如此。
李松松得到了朋友的鼓励,说愿意在业务上帮助他,支持他去开公司。他直言,当时并没有多少资金,如果不是注册资本认缴制,或1元资金注册成为现实,几乎可以断定就不会有他现在的松禺实业。纵然是去注册时,他都还有创业金造成的底气不足。
“大众创业”让创业机会几近均等。在莞的各种族群,都开始挖掘创业商机,丰富了东莞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新的企业创意和经营理念。
80后叶仲锐是潮汕人,在东莞理工学院机器人专业毕业后,成立了东莞市哇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做微信、APP和网站的设计开发。他利用和漫博会合作的机会,很快打开了业务,把“马可波罗瓷砖”也列入了客户群。
江西人刘波和叶仲锐是同龄人,在东莞辞职后一起创业,发现O2O在线洗衣行业的商机。通过半年左右的准备后,就正式上线运营“大洗啦”在线洗衣平台。这个平台是华南地区首个O2O洗衣品牌,并且拿到了第一笔50万元的投资,相当吸引眼球。
东莞逐渐热起来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就连外国人也被拉入了创业圈。
加拿大人苏恒安,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待了有30年时间。2014年,他把创业地点放到了天安数码城,准备量产超小型光纤接头。
苏恒安几年前在香港创业,主要是引进并推动一批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他的东莞创业之旅,是带着“光纤连接技术平台”项目,其核心专利技术名为“微型铜基单晶型形状记忆合金机械接头”,可应用于连接器和传感器等设备,产品应用电信、电子、光电、汽车制造、航空、建筑等多个领域。
值得留意的是,苏恒安的创业初衷就是看到了东莞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他说,东莞大力加快转型升级,他的新材料行业符合趋势。
在第二波创业潮中,创业形式也比第一波创业潮更加绚丽迷人。如新型的创业咖啡馆密集涌现,由59位企业家众筹的东莞首家互联网咖啡馆“网来咖啡”、知名创业咖啡馆品牌“3W咖啡”进入天安数码城,创业型咖啡馆“蜂巢咖啡”松山湖开业;O2O洗衣项目;车库创业;创客空间等等。
“很多人创业在东莞找到机会,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尽管生意有些惨淡,刚创业时的兴奋也收了起来,但是李松松正在寻找新的机会,“把公司发展起来”。
面向越来越多的大众创业者出现,莫安达建议,政府除了提供财政、政策的扶持外,也可提供创业辅导,对创业者进行培训,让他们更快走上轨道。
李松松告诉记者,走在“大众创业”的路上,虽然有艰辛,但更多的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