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客家山村里的一抹“橄榄绿”
中新网梅州5月12日电 题:粤东客家山村里的一抹“橄榄绿”
作者 杨草原 蔡欣欣
“我喜欢绿色,它是军装的颜色,也代表着一切都充满着希望,就像现在。”初夏的粤东梅州山清水秀,站在黄泥凹村的村道“幸福路”上,俯视着远方的山林和脚下的村落,武警梅州支队的扶贫干部唐晶神采飞扬。
过去六年间,唐晶和他所在的广东省武警总队在落实该省实施的两轮“双到”扶贫工作中,对口帮扶梅州大埔县的黄泥凹村和枫朗村,让两个贫困村变成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两个村的143户贫困户469人也全部实现脱贫。
梅州地处粤东山区,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受交通、区位等因素影响,属于广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消除分化,实现区域、城乡协调发展,2009年6月至2015年底,广东大范围实施了两轮“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精准扶贫工作。
唐晶还记得刚到黄泥凹村时,这里地如其名,就是大山深处的一片凹槽,四周都是遍布黄泥的山地,人均耕地不到5分。有劳动能力的人大都外出务工,村里多数人还处在温饱线上,“我也是农村出来的,不曾想经济发达的广东还有这样贫困的地方。”唐晶感慨道。
唐晶在梅州武警支队,负责“拥政爱民”工作,2010年扶贫的担子自然落到了他的肩上。
一开始唐晶的扶贫工作并不顺利,有一次,他要帮扶一家养殖猪和另一家养殖牛的贫困户,买了几头猪仔花了2000多元,而牛犊价格高,买了一头就花了3000多元。养殖猪的贫困户知道后就不干了,找到唐晶理论。
这件事情之后,唐晶明白扶贫关系到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做到精准,不能“平均主义”。要让村民理解,就必须多和他们沟通,要有实际的调查和精准的数据才能占理。
此后村子里多了一抹移动的“橄榄绿”,看到绿军装村民就知道唐干事来了。调查中唐晶发现,村子里因教返贫的现象严重,“扶贫扶智”是唐晶的理念,要想摆脱贫困必须让下一代走出大山,自己没能上大学的遗憾不能在村里的孩子身上重现。
在唐晶的建议下广东省武警总队实施了“一对一”爱心助学计划,安排总队机关团职以上干部与贫困家庭子女结成对子,跟踪帮扶。 定期为资助对象提供学习、生活费用,每人每年1000元到2000元不等。两轮扶贫中共资助贫困学子63人次,已有9人在助学中考入大中专院校。
调查中唐晶还发现了贫困山区的一个通病就是“无路可走”,黄泥凹村的交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总队拨付了200万元专项经费,并协调交通部门补贴100万元。不久后一条贯穿全村的10公里水泥路盘山而建,建成时村民立了一块路碑,“幸福路—武警广东省总队援建”。
两轮扶贫结束时,唐晶因表现出色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这也是他父亲参军时未能完成的心愿。
从幸福路上下来,唐晶说这段路让我弥补了自己的遗憾,了了父亲的心愿,2018年广东就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幸福路”还长着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