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在我校召开

24.09.2019  15:43

9月16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与《中小学德育》杂志共建“师德研究与实践”栏目首发仪式在我校召开。此次论坛属首创之举,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新时代师德的育人功能与价值追求,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师德师风建设合作平台。

此次论坛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广东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由我校主办,我校教师教育学部、《中小学德育》杂志社、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及香港《知识》杂志社承办,澳门大学、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联合会联合协办。来自全国各省市,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国培领航计划名师、一线教师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广东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傅湘龙、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杨澎,全国政协委员、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我校副校长陈文海、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林闻凯、港澳台办副主任秦洪雷、学报主编王建平、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华维勇、学生工作部(处)副部长张奕华等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

论坛目的——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师德建设平台

开幕式上,陈文海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对参会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表示,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育人是教师的本分。教育的本质,就是铸造灵魂、育人新生的过程。新时代的师德建设,既要坚守“铸魂”的朴素真谛,还要把握“育人”的时代脉搏。

陈文海强调,我校建校86年来,一直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培养和培训了一大批活跃在各级各类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校作为教育部首批师德培训资质单位,是全国唯一一家连续七年承担师德国培项目的机构。作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我校积极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交流合作的平台,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教师教育学部,同时还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和发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联合会,这充分体现了我校发挥地缘优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共享平台建设的追求和志向。

本次论坛由我校联合港澳地区教育力量——澳门大学、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联合会联合举办,充分发挥了我校作为南方教师教育“排头兵”的作用,积极联动周边城市和港澳地区的教育发展,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师德建设的共享价值理念和实践路径,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共同体”,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师德建设合作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中小学德育》新发展——“师德研究与实践”栏目首发

中小学德育》是教育部于1985年开始委托我校主办的全面反映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专业期刊。35年来,该刊致力于为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提供最新的德育改革动向、权威的德育政策指引、新锐的德育研究成果、鲜活的德育实践经验。

此次论坛,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与《中小学德育》杂志共建“师德研究与实践”栏目首发仪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师德研究与实践”专栏的选题包括师德研究理论成果、师德研究的创新实践、区域师德建设经验、师德叙事研究等。该专栏的推出,既是发挥自身专业类学术杂志的专长,也是推动师德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一项具体举措。《中小学德育》杂志希望以专栏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办刊传统和学术优势力量,依托学校专业研究队伍,集聚专业领域资深专家和一线教师,在师德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取得长足进展。

名家师德讲坛——提高生命自觉,做自觉教育者

师德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包含教育爱、教育使命感、教育责任感和教育能力等要素。”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班华教授充分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认为师德不但是完成高质量教育任务的前提条件,师德本身就是最宝贵教育资源之一。师德是一种直观的教育形式,参与教育全过程。教师的道德人格本身就起着直观榜样的教育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构成因素。

班华指出,新时代教师要提高生命自觉,做自觉教育者。自觉教育者首先应该具有生命自觉——理解生命的本质且珍爱生命,其次,需要有道德自觉——清晰地理解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建设应适应新时代要求,适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具有新时代中国教育特色。

结合当前中小学发展的现实,班华认为,师德建设过程中,必须防治教育腐败,保证德育健康地发展。其中,他特别强调,防治教育腐败,要重视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因为人的心理是各项发展的基础,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教育。

粤港澳专家教师共议师德——多种形式讲述“我们眼中的师德

师德不仅仅是“舍己为人”、“燃烧自己”,也不一定是轰轰烈烈、凄凄惨惨,师德更多的表现在平凡中对教育理想的坚持和坚守。本次论坛通过师德故事微视频、名校长经验分享、TED演讲等多种形式,共同探讨了师德的意蕴和内涵。

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展示了广州市天河区华融小学音乐教师张蔚平凡而朴实的师德坚守。张蔚因为内心对教育的追求和对学生的爱,把普通的课堂变成了“宏大”的舞台,将学校三分之一的学生从“零基础”领上星海音乐厅的“大舞台”。

教育千万条,师德第一条”。2019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获得者广州市从化区希贤小学校长陈志辉以“习贤致远,立德树人”为主题,分享了希贤小学师风师德建设的经验。

八位专家及师德楷模通过TED式12分钟演讲,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师德。在国家开放大学政法学部部长刘惊铎眼中,师德不是像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新时代的师德应是敬德修业、刚健勇为、人文关怀、人格魅力、思想光芒和精神气象;戴希立认为,“师德就是教师专业精神和能力,包括价值观、 操守和基准,是一个己立立人的过程”; 2019年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德育名师韩宜奋老师认为,人师仁德行而远,修德回报最绵长、最温暖、有力量、最美好,是人世间最美的投资;在澳门化地玛聖母女子学校校长刘丽妹看来,教育无他,惟爱与榜样,师德包含聪明的脑袋和温暖的心;在贵州毕节市纳雍县支教的天河区珠村小学副校长詹雯认为,师德就是教师的眼睛,“教师们眼睛明亮了,就像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有了更多的发光体”。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副院长陈实,通过讲述一个新加坡华文老师心灵归属的故事,认为师德就是传承中国文化,坚守“龙的传人”。在此基础上,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王闯强调师德培训的重要性,认为师德培训形式应从传统走向现代,师德培训内容应具有德性关怀导向,关注教师生存境遇、专业发展、教育幸福;香港红十字会甘迺迪中心学校校长李静雯认为,要按照“熏(陶)—践—悟—学”的路径,帮助老师提升素养,以达致德艺双馨、共同信念、立志望远、以爱育爱的共同目标。

访谈式论坛——主题对话,全员参与;大咖分享,共论师德

下午通过“访谈式论坛”的形式展开。论坛以“互动式案例”拉开序幕并抛出观点,全体参会者通过现场投票的方式,普遍认为压力、苛责与不理解等导致目前教师职业倦怠严重,重振师德师风,需要做到关爱尊重与规范要求相结合,关爱教师,重塑师道尊严。基于这一现实,各嘉宾进行了解读和讨论,普遍认为,师德并不是要把教师推上神坛,让教师只讲奉献,而应该是让教师能够感受、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体验。

在此基础上,各嘉宾围绕“我们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师德”和“师德的功能与价值”进行了讨论。班华指出,师德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的动力和方向引导,享受完整的教育幸福就是我们需要的师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学吴颖民校长指出,当下我们的师德就是教育人应有的理想追求,包括信念、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良华教授认为,我们需要的师德就是让别人幸福,让自己幸福。德性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新加坡乐心儿学前教育机构华文课程主管彭君指出,师德应该是润物细无声,我们需要通过自己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来传递价值观念;李静雯认为,让学生每天有一点点进步就是教育和师德的意义;澳门商训夜中学一级教师黎洁谊认为,师德是从平凡中体现的平凡和伟大,是真心的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着想;华南师范大学师范生代表王晓宇说,做一个活泼、乐观、向上的老师,做学生喜爱的老师,就是他对师德的体会。通过各位专家和嘉宾的讨论交流,进一步丰满了人们对师德的具体认识。

思想碰撞:职前职后一体化,做“四有”好老师

论坛过程中,分别以“四有”好老师的四个层面——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以及“职前—职后”师德发展的两个层面——名师论师德和师范生师德养成等六大主题进行了六场学术沙龙与师德微培训。

各分论坛通过嘉宾讨论和微培训的形式,让论坛参加者对分论坛的主题和意蕴有所感知、有所触动、有所启发。就“职后”教师的师德发展和“四有”好老师的养成而言,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马善波认为,好的老师要做到“三心二意”。三心是指事业心、责任心和平常心,二意是指坚强的意志和意念;2019年全国优秀教师屈小玲表示赞同,并指出好老师要以身作则,首先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为学生树立榜样;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宋晔认为,师德建设需要学术引领,河南省成立了师德建设研究中心,以推动河南省师德研究与建设;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德育与师德研究部副主任俞慧文认为,师德修炼与教育教学实践密不可分,要把师德建立在“师能”基础上。就师范生的师德培养,华南师范大学魏则胜教授认为,需要从培养师范生的工作情感、工作理性、工作价值观、工作良心、工作意志和工作理想六个方面入手;师范生代表王晓宇、魏煌等30余名师范生一致认为,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师范生主动实践、主动体验、及时反思,提升德性。

本次论坛针对师德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教师队伍建设与师德培训模式,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师德建设共享平台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论坛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教育部官网在第二天转发了央广网的相关报道。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南方日报等14家新闻媒体也报道了此次活动。

作者/通讯员:刘盾 姚轶懿 陈寒 | 来源:教师教育学部 | 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