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重点在于“扶志”与“扶智”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深层次大规模脱贫攻坚,直到现在还有三千多万人口处于贫穷状态。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并用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的紧迫性字眼,可见党和国家背水一战的决心。
“三农”在我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最根本的国情,也是决定中国前途、百姓安康的“命门”所在。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具体要求,才是切中扶贫要害!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不论是开发式扶贫、输血式扶贫、造血式扶贫、移民搬迁式扶贫、就业式扶贫、引进产业式扶贫……统统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就从事农业科研四十余年,且长期与“三农”打交道的笔者多年所看到、体会到的实际状况而言,要想让贫困区域、贫困农民尽快地、持久地、高水平地摆脱困境走向富裕,除了前面所提到的那些必不可少的“开发式”“输血式”“造血式”等扶贫措施之外,起关键作用的恐怕还是要为他们“扶志”和“扶智”。
“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把“内因”激活起来,脱贫的腰杆才会硬起来,脱贫的办法才会多起来。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倘若缺乏主动脱贫之志气,再扶,有时也白搭。笔者就常见,有的农民一拿到政府发放的种子肥料等现金补助,就先去集市上打一瓶酒喝了,然后再提一瓶蹒跚回家。至于将补贴款用作“嫖赌”的,也绝非极少数。由此可见,扶贫不“扶志”是不行的。只有加强教育、引导,让农民有“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而非国家“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才会“人穷志不穷”地发奋脱贫!
除了“扶志”,还要“扶智”。事实一再证明:农民的智力水平决定了富裕水平。“授之于渔”就在于要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养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同时,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并提供低成本、便利化、专业化(诸如耕作、植保、农机、后加工等)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以至“互联网+现代农业”,这样才能增强农民在生产、流通环节中的主导权、话语权,减少他们在生产中的盲目性,使之真正地适应农业现代化。
总之,从某种程度上讲,扶志、扶智比什么都重要,政府再多的物质与产业扶贫,倘若缺乏“志”与“智”,返贫几率都会很高!只有“扶志”与“扶智”,才是长远地、稳定地扶贫、脱贫的精准之道。
(文/徐宗俦 作者系九三学社重庆沙坪坝区委直属支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