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系统部署有序推进国资国企改革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之国企改革
“企业实施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完成新三板挂牌,有效激发了企业活力,成为广新信息抢占战略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动力源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范的市场运营与灵活的机制让广新信息脱颖而出,成为防伪溯源核心领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的佼佼者。广新信息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员工持股覆盖范围扩大到80%,近年来企业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6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超5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总动员以来,广东连续多年将国企改革列为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推动国企深化改革。广新信息的改革创新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从分类管理,试点先行,到全方位“瘦身健体”,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集中发力,近5年来,广东着力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让国企焕发更多活力,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系统部署 “一企一策”推进50户综合改革试点
“我省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也总体上体现‘准、稳、实’的思路与要求。”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成介绍,广东的国企改革,更加强调整体性、系统性和配套性,一手抓改革体系完善,一手抓改革举措落地,在统筹推进中不断取得突破。
“准”就是要学习、吃透、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于中央确立的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稳”就是做到因企制宜、制度先行、试点先行、严格规范。“实”则是坚持“准”“稳”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各地各企业实际,大胆改革、大胆突破,突出广东特色,确保国企改革真正取得实质成效。
在顶层思路的指引下,我省以制度创新为引领,系统部署,试点先行,扎实有序推进国企国资改革。
2012年,广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率先在全国国资系统提出“分类管理”的理念,将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和准公共性两种类型,明确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为国企的精细管理和试点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次年,广东制定出台《关于完善广东省属企业中长期激励机制的指导意见》和《广东省属科技型企业试点分红权暂行办法》等制度,推行企业经营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股权或分红激励,并选择2—3家省属企业试点。
到了2014年,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广东出台了两个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很快,省国资委在省属2000多户二级及以下企业中,择优选取50户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根据工作安排,50户试点企业重点从体制机制上实施综合改革,“一企一策”制定改革方案。
今天来看,这50户试点已成为省属国资系统改革先行、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通过组建国企改革发展基金、引入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创新分配激励机制、改革选人用人方式、整合政策资源扶持、项目培育等系列措施,广东国资系统积极培育新的上市群,整体提高资产证券化率,以此带动面上企业的改革发展。几年的试点推进,也令我省涌现一批具有优秀团队、良好机制、资本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目前,50户试点已有16家完成基金入股和员工持股,3家登陆新三板。
2014年5月,广东又出台《关于规范省属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以成为公众公司(上市公司)为主要路径,以整合产业链为抓手,以增量为侧重,重点在二、三级企业,通过搭建与非国有资本对接平台、引导各类资本支持公共项目建设等多种形式,有序有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截至去年底,全省(不含深圳)国家出资正常经营混合所有制企业4258户,与2013年相比增加724户,增长20.49%。
近两年,国资国企改革也迈出新步伐。2016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及系列配套文件。在全国率先出台深化省属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及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管理办法;率先实行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开展省属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组建广东国有企业重组发展基金;出台推进市场化选聘省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工作的意见。特别是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要求,我省出台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省属国企应当配备1名专职抓党建工作的党委副书记。2016年4—7月,集中选配了23名省属企业专职副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近5年来,广东国企改革以试点投石探路,不仅不乏创新之举,实现多个率先,也为全国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瘦身健体 “僵尸企业”出清重组2394户
当前,在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要推动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利益、“清理一批”是绕不开的措施。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不放松,广东国企勇于向自己开刀,全面启动“瘦身健体”。
作为“去产能”重点,广东对国有“僵尸企业”出清保持高压态势。
我省将国有“僵尸企业”划分为关停企业和特困企业两大类,一方面“兼并重组一批、关闭破产一批”,推进关停企业出清,另一方面通过“兼并重组盘活一批、资本运营做实一批、创新发展提升一批、关闭破产退出一批”,加快特困企业优化重组。
2016年2月,广东出台《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2016—2018)》,提出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国有资本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国有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同时,严格控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生产能力。
目前全省完成国有关停企业出清重组2394户,实现国有特困企业脱困427户,妥善安置职工17000多人。其中省属企业完成国有关停企业出清重组406户,实现国有特困企业脱困171户,妥善安置职工4000多人。
“瘦身”不是为瘦而瘦,而是为了使国有企业肌体更强健。广东国企在降成本上动真格、下真功,用“降”来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加强资金集中统一管理方面,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据介绍,全省成本费用实现同比降幅超过10%的省属企业有6户,特别是贸易企业降成本成果显著,其中广物控股集团成本费用同比降幅达45.65%,商贸集团成本费用同比降幅约为28%。此外,省丝纺集团严控人工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集团总部管理费用同比降幅达18%;粤电集团精细管理控成本,集团营业总成本同比降低19.34%;广晟公司采取降低三项费用、优化债务结构、压缩非生产性开支等举措,综合成本下降超过2亿元;广新置业对施工工程各步骤采取精细管控,使建设成本每平方米节约112元;广州市属广药集团探索原材料集中采购模式,节约成本近5亿元。
■振兴实体 每户省属企业至少新增2个实体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抓好实体经济。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要在振兴实体经济中带头发挥作用。近5年来,广东从国有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认识振兴实体经济的极端重要性,促进各方面资源要素加快向实体经济集聚。在今年的全省省属企业、地市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一系列的“严举”更是发出了广东国企做强做精做实实体经济的强音。“严禁与主业无关的贸易业务,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贸易,严控非主业投资比例,严控产能过剩行业企业的新增投资……”
——竞争性企业努力脱虚向实。省广晟公司由传统产业向电子信息、矿业、环保和金融等新兴产业转型;省建工集团从“传统建筑商”向“城市建设综合服务运营商”转型;省广新控股集团由贸易企业向实体企业转型。
——准公共性企业则努力创新回报模式。省交通集团在完成省高速公路建设任务、省机场集团在完成国家级航空枢纽建设、铁投集团在推进城际轨道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项目+资源”等综合回报模式,努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在承担重大实体项目上勇于担当。据统计,在全省“十二五”后三年中,省属企业承担重点项目投资额8250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28%。其中,投入粤东西北地区交通运输项目4560亿元,约占全省总投资的68%。今年,广东在突出抓好30个工业投资项目的基础上,每户省属企业还至少新增2个实体项目。
——通过建立对接机制,积极与央企、地市国企合作发展。据悉,我省与86家中央企业、10家中央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合作项目超过3万亿元、授信额度超过6万亿元。近年来省属企业与粤东西北地区国有企业开展项目对接,签约项目96个,总投资额150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