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雅讲堂入驻红满堂 著名诗人杨克畅谈诗歌写作
“集雅讲堂:诗歌写作的基本要素和进入写作方式”讲座现场
听众听得津津有味
11月10日晚,由我校人文与法学学院主办的“集雅讲堂:诗歌写作的基本要素和进入写作方式”在红满堂学术报告厅举行。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诗人杨克和美国翻译家、汉学家梅丹理先后上台,为中文系师生和广大诗歌爱好者分享诗歌写作。两位主讲幽默风趣、精彩不绝,台下座无虚席、掌声不断。讲座由人文与法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洪斌主持,人文与法学学院中文系系主任王瑛点评。
诗歌教育是想象力和创造的教育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著名诗人杨克谈诗歌创作
何为诗歌?讲座开始,杨克便援引海子《房屋》、李元胜《我想和你虚度时光》二诗为例,进而揭示“诗歌是一种微妙的,欲语还说的,道不明的暧昧的感觉。”他认为,诗歌是用意象在叙写而不是概念,意象具有多义性,使得人们在读诗的时候产生不一样的看法。杨克分享他自己创作的《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一诗,提出要在意象中寻找事物的关联性而进行想象,用比喻性的语言去写诗。
以美国的“创意写作”为突破口,以华人作家哈金的爆红为例,杨克提出“诗歌要在写出时代感的同时别具新颖和富有创造性。当所有人只会站在活人的角度怀念伤感、歌颂先勇、反思当下的时候,哈金却以一个死人的视角缅怀主人翁活着的年代。”这种“绕开”固定思维,寻找新的突破口的方式即为创造。通过打破常规,突破惯性思维来进行创作,将对事物最初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诗歌创作需要创造性,他认为这是诗歌创作的要领。
在意象写作和创意写作之外,杨克还提出一种“真实的诗歌”,即传达人类普遍情感以及真实力量的诗歌,这种真实独具时代气息,深入人心,让各类读者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共鸣。他强调诗歌创作的真实性,即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传递真实的力量。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转换思维
美国汉学家、翻译家梅丹理分享翻译汉语诗歌感受
作为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家,梅丹理先生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在翻译汉语诗歌的感受。梅丹理认为,理解汉语诗歌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他特地指出汉语诗歌在表达上具有多种维度的特点,这种不同于英文线性思维的表达方式让他很是赞叹。
他分享了自己在翻译过程的一些感受:“太容易翻译的诗歌是不值得翻译的,难翻译的作品才是值得翻译的,它能使我更深刻的发现一些哲理,用直觉去翻译才能品味出诗的内涵。”他分析了王维的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道出中西文化的不同,深度赞扬诗中由不同的时间尺度度量时光的特征,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次唯美的体验。同时他也表示英文文化受到中文的影响很大,文化交流会促进东西方的文化发展,而使双方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翻译中国作品让他转变惯有的西方视角,倾听东方声音。
两位主讲回答学生提问
听众踊跃提问
讲座结束后,学生向两位主讲继续请教诗歌创作
在提问环节,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提问,台上台下互动热烈。讲座结束后,听众将杨克、梅丹理团团围住,继续请教诗歌创作中遇到的困惑。有同学表示:“以前一直以为好的诗歌是天才才能写的,但听杨老师的讲座才知道,对生活热爱,关心人民的人,也能写出打动人的诗歌作品。听了这次讲座,觉得自己和诗歌的距离拉近了,它似乎不再是高高在上,而就在身边、就在生活。”
据人文与法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周艳华介绍,集雅讲堂是人文与法学学院自2012年推出的人文素质名家讲堂,迄今已经举办了约30多场,旨在让学生与名家、大家对话,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学术精神。本场“诗歌写作的基本要素和进入写作方式”由中文系主办,为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学院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诗歌创作及朗诵活动;一方面邀请名家传授创作经验,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诗歌实践和朗诵中体会诗情、增长才情。(文/校报学生记者社 鄢梦月 实习记者 宋勇兵 刘宇静 林瑞棉 揭慧婷 图/校报学生记者社 实习记者 何子晴 刘慧晴 人文与法学学院/蓝学明)
相关链接:
杨克,男,1957年生,广西人,著名诗人。现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编审。中国“第三代实力派诗人”,“民间写作”代表性诗人之一。出版 有《陌生的十字路口》(人民文学出版社),《笨拙的手指》(北岳文艺出版社),《杨克诗歌集》(重庆出版社),《有关与无关》(台湾华品文创出版有限公司)等8部诗集;《天羊28克》,(作家出版社),《石头上的史诗》(广东人民出版社)等3本散文随笔集;文集《杨克卷》(漓江出版社)。曾获首届广西政府奖“铜鼓奖”,首届广西“青年作家奖”,“第二届《青年文学》(1984-1988)创作奖” ,《人民文学》征文奖,《山花》年度奖,“第三代诗人杰出贡献奖”,“首届汉语诗歌双年(2006-2007)十佳”奖,广东“第八届鲁迅文艺奖”,中国当代诗歌(2000——2010)贡献奖,以及台湾“第二届石韵新诗奖第一名”,《创世纪》“40年优选奖”等。
梅丹理(Denis Mair), 美国诗人,汉学家,俄亥俄州立大学中文硕士,《台湾前沿诗选》(哥仑比雅大学出版社)的合译者,也是《当代中文诗歌选》(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主要译者。
(责任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