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谈红色故事:镰刀斧头光辉永耀 信仰铸就苦难辉煌
讲述红色文化故事“爱我中华永远跟党走”主题网络访谈活动现场。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左二),陈赓大将之女、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陈知进(中),唐凯将军之女唐捷(右二),《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学高级教师纪连海(右一)做客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延兵 摄
“抗日战争是非常伟大的战争,我们的前辈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忘记历史就是忘记过去,也就是忘记了你的根。”
“我的父辈18岁时的理想信念是救国,我18岁时到了云南边疆为祖国站岗放哨是为了保卫国家。今天,青年人也到了18岁,到了人生选择的关口,强国是这一代年轻人不可推卸的历史担当,是我们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希望能在这一代青年人手中实现。”
“青年人只要履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为我们这个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国家添砖加瓦。”
……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回顾抗战胜利以来中国走过的峥嵘岁月,砥砺青春、恢弘爱国主义精神,中央网信办牵头组织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开展“讲述红色文化故事”系列网络文化活动。7月1日下午,以“爱我中华 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讲述红色文化故事”访谈活动在中国青年网举行,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罗援,陈赓大将之女、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教授陈知进,《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学高级教师纪连海,唐凯将军之女唐捷做客中国青年网演播室,说革命家事、谈红色家风,围绕革命史、抗战故事等为网友打开“红色记忆”之门,重温党的历史,在青少年群体中引发广泛关注。
访谈现场,四位嘉宾告诉广大青年网友在近现代风起云涌的历次革命运动中,历史如何选择了党,回忆革命先辈抗日救国的英勇故事,讲述怎样将老一辈的优良品德传承影响后人,从而影响更多的青年人。
告诉我们的孩子 什么是真正的抗日战争!
“在晋冀鲁豫太岳军区的一次作战中,光日本的一个校级以上180多名军官组成的‘战地参观团’就被我们一举全消灭。”针对近日网上流传的抗日战争中共军仅歼日军851人,单场战争不超过50人的谣言,陈知进回击得掷地有声。将门子女的血液使她说起这些时显得异常骄傲和挺拔,而关于抗日战争,她和其他三位老师要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
近来污蔑英雄的谣言以及将抗战矮化、妖魔化的言论屡见不鲜,这些不实言论像个黑洞,会歪曲掉青年洞察历史的视角,吞噬掉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舍身报国的精神传统。
对此,在七一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四位嘉宾认为自己有责任站出来,在访谈中还原历史的真相,“告诉我们的孩子,什么是真正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罗援将军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1931年开始,抗日战争打了14年。太平洋战争之前的1938年、1940年,我们分别牵制了日军陆军主力94%和78%,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1942年、1943年,我们仍牵制了日军主力的64%和54%。日军在中国被歼灭155万,投降178.3万人。我们在14年抗战中,伤亡人数3500万人。”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根!
奉献源于情怀,情怀源于经历。老一辈革命者经历了整个抗战,他们有着对民族最纯粹最炽热的爱。“现在的孩子缺乏这段经历,我们就要通过把这份爱讲给他们。所以,历史不容篡改!”陈知进说。
回顾历史,唐捷说:“在我们小的时候,50、60年代,我们教科书里面还有很多父辈们抗战的历史,现在的教科书里面还有多少呢?”
“我1986年参加工作时讲抗日战争是6节课,现在变成了一节,14年的抗战40分钟讲完,要讲日本侵华、国民党正面战场,还要讲缅甸的战场,平均下来每个竟然10分钟。”纪连海作为一名资深历史老师的慨叹,“历史和教育不容割裂,记得牢的才是传统,留得住的才是情怀。”
历史属于我们,更属于我们的下一代。唐捷说:“以前教科书中还有很多红色故事,很有教育意义。从教育的根本上来说,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从教科书、从课本中了解历史。”
今年9月3日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要举行抗战胜利大阅兵,“这是对我们这代人最大的震撼,历史不是史学家口中的故事,而是我们的父辈实实在在走过的人生。要让青少年认知历史,让他们知道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打出了民族的尊严,改革开放后不应该把这些情怀抹掉”,而是要将它唤醒,唤醒我们全民族的伟大复兴。”纪连海认为,信仰是去相信我们从未看见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是看见我们相信的。
为信仰而战 共产党人不为自己谋私利
托尔斯泰说,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如果说今天几位将军后代有着更为纯粹的信仰,那是因为他们离英雄更近。
“今天是建党94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我为我们伟大的党感觉自豪和骄傲。”罗援说,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果,是因为坚定的信仰、勇敢的精神和对党的忠诚。
“我父亲去世时我还不到11岁,但父亲给我讲过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提起父亲陈赓大将,陈知进语气柔和了许多,在她娓娓道来的叙述中,这位开国英雄的背影显得亲切而鲜活。
“一是我父亲救蒋介石的那段经历,很多人不理解,可懂他的人明白这就是他的信仰。他救蒋介石,因为当时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领袖,是他们的领导,他们走在同一条民族复兴的路上。”面对蒋介石的招降,高官厚禄和威逼利诱,陈赓没有丝毫动摇。这样铁骨铮铮的汉子却在同伴的误解中流下泪来。“当时王明说陈赓被捕了,要么会死,要么会叛变,既然他出来了,那肯定是叛变。当时我父亲很委屈,还找聂帅大哭了一场。”可哭过之后,重回战场的他还是那个独当一面、运筹帷幄的将军。
老一辈的革命者有这种信念在,不会去为个人谋任何私利,这一代人的信仰和情谊,决定了他们一辈是坚定的共产党员!
陈赓将军的情怀只是老一辈革命人的缩影,在将军的背后,无名英雄的奉献与牺牲一样的可歌可泣。
罗援说:“我父亲16岁参加红军,在整个长征路上牺牲了4000人,到1952年我父亲回到老家,一块去的22个伙伴只剩他一个人了。他的一个好伙伴曾把我父亲叫到身边说:‘我走不动,肯定看不到祖国的胜利,你们要把红旗插遍全中国。’”一句话,成了罗青长的理想信念,也成了全军战士日日所想、夜夜所盼的未来。
镰刀斧头的光辉照在父辈身上,集体信念在那段苦难的岁月里被放大、升华,并最终被冠以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军魂!
“抗美援朝时美国的钢铁产量是中国的144倍,联合国军的坦克是800辆,我们的装甲部队正在组建过程中,可以说是800:0。美国的一个团的军事火力超过中国一个军的火力强度。可即便这样,我们仍歼灭美军39万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这就是我们苦难的辉煌,是我们的军魂和信仰。”罗援如是说。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我们紧握接力棒!
老一辈对党的忠诚和信仰铸就了一段段光辉的历史,而他们的优良品德也在他们的家庭中得以代代相传。现在有人称红色革命先辈的后代为“红二代”,他们的“红”,是对父辈红色精神的一脉相承,是历史与未来精神贯通的一座桥梁。
在陈知进的记忆里,父亲对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然父亲并没有立什么家训,但是对她的影响却很大。“父亲身体不好,病重的时候总是跟母亲嘱咐,要把自己的经历跟孩子们讲,要让孩子们记住过去的艰难历程。”陈知进回忆父亲在世时对子女殷切的希望,有些画面,她至今难以忘怀。“他很希望他们的革命经历让后人知道,让我们了解过去,才能知道他们的信仰、力量是从哪儿来的。”
陈知进一直没有忘记父亲的期望,如今他对于孩子的教育,也遵循了父辈的教诲。“我在孩子小的时候经常会给他讲黄继光、董存瑞和父亲陈赓的故事,他听着也很津津乐道,这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父辈的影响下,陈知进摸索着,用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将父辈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她觉得这是父亲留给她的期许,同时也是家庭留给她的使命。
跟陈知进一样,在唐捷的家庭里,红色教育的传承也从未间断过。“我的父亲特别重视教育,每个星期都会开会,会说我们表现得怎么样。”父亲为他们制定“操行评定”,每天都会给念一遍,这件事情,至今让唐捷难忘。
而罗援对于红色精神的传承,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们祖孙三代18岁的经历、是祖孙三代的传承理想、信念最好的例子。“我的父亲在18岁的时候是一个红小鬼,参军以后到陈赓大将的情报部门,当时他的理想、信念就是救国,我18岁的时候参军到了云南,在边疆为祖国站岗放哨,我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卫国;我的女儿18岁的时候,她在她的日记上摘录了周恩来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她的理想信念就是建国。”
从救国、卫国到建国,镌刻了祖孙三代的家国情怀。是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
他们的故事,也给很多青年人带来了思考:当代青年在人生选择的关口,人生选择应该是什么?罗援说:“强国是这一代年轻人不可推卸的历史担当,是我们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梦,希望能在这一代青年人手中实现。”
今天,社会上偶尔有个别不和谐的声音会被一些没有接受良好正规教育的人接受,作为一名教师,纪连海认为首先得有一个责任心,有这种责任心,你就会有对策,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青年人成长环境越来越好,“怎样给青年学生传递爱国情怀,我们就要告诉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为社会做贡献。”
红色精神的代代相传,传递的是中国对于一代代青年的殷切期望。红色精神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发扬。就像纪连海老师在谈到当代青年人的前进方向时所说的,心中装着家国,建设美好世界,是每个青年人应有的责任。(记者 李延兵 见习记者 刘妍彤 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