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筑牢防汛的第一道“堤坝”
近几天,我国江南、华南地区出现了持续强降水天气。水利部门提示,受降水影响的地区要注意加强洪水防范,尤其是山区,要特别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适量适时的雨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来说是宝贵资源,可一旦下得太勤、太大,就可能诱发洪涝灾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气象、水利等部门的预测,今年我国的气象年景偏差,不排除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不过,迄今为止,尽管人力还不能改变洪涝灾害的发生,却能够通过精心准备,科学应对,尽可能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因此,针对今年严峻的防汛形势,水利部门反复强调,要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防患于未然。
防患于未然,并不是套话,也不是例行公事。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的确已经很久没有遭遇过大水,但并不意味着洪涝灾害的危险没有出现过。之所以没有造成大的灾害,主要是因为包括三峡工程在内的一些防洪工程与非工程体系相继建成发挥作用。而且,千千万万的人周密配合,将防汛工作准备充分、调度得当,才一次次化险为夷。如果只从结果来看,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而这正是危险发生的一大隐患。
所以,从思想上重视防汛工作不是一句空话。洪涝灾害的发生常常带有突发性,尤其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有很大的不可预料性,造成的影响也更大。只有思想上对自然灾害充分认识,行动上、组织上才能到位。前不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公布了全国大江大河、大型及防洪重点中型水库、主要蓄滞洪区、重点防洪城市的地方政府防汛行政责任人和全国抗旱行政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行政责任人的培训,提高其防汛决策指挥水平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有助于保障防汛工作进行得有效率、有效果。
另外,组织上到位,防汛抗灾工作才能及时落实到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全部依靠机器设备实现灾害预报、预警并不现实。基层防汛工作者往往是险情的第一发现者、人员转移及救灾工作的关键组织者,可以说,千千万万基层防汛工作者的责任感是防汛堤坝的重要基石。这在山洪、泥石流频发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灾害发生时的一句广播甚至几声锣鸣,都能及时挽救百姓的生命。
当然,每一个普通个体也都要重视防汛这件事。特别是身处水灾少发地区的人们,更要有意识地学习科学的防灾自救知识,增加危险时刻及时脱险的可能性。
总之,在防汛形势严峻的关键之年,我们需要筑牢思想认识的第一道“堤坝”,促使当前防汛工作的薄弱环节得到更好更快的改善。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