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割台殉国的义军统领 吴汤兴、徐骧 祖籍都在蕉岭

27.06.2015  17:25

  丘逢甲乙未在台抗日事败内渡大陆后,曾作《答台中友人》诗四首,抒发胸中的郁闷与悲愤。其中有“湛身难诉遗民苦,殉义谁彰故部贤?”的诗句,并在句后夹注:“谓部下吴、徐、姜、丘诸将领”。 (见《丘逢甲集》第247页,岳麓书社,2001年。)

  据笔者查考,夹注中“吴”指吴汤兴(1860-1895),“徐”指徐骧(1858-1895),“姜”指姜绍祖(1875-1895),“丘”指丘国霖(?-1895)。他们四人皆为丘逢甲义军的得力部将,在湖口之战、新竹保卫战、彰化八卦山之战、曾文溪之战中英勇作战,先后壮烈牺牲。其中,吴汤兴、徐骧是丘部义军中坚持抗战最久、牺牲至为壮烈的代表人物。丘逢甲内渡大陆后,获悉诸部将在台殉难,曾具文呈报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请给予抚恤表彰。不料张之洞却置若罔闻,不予理睬。丘逢甲极为悲愤,故有“殉义谁彰故部贤”之问。

  有资料显示,四人中,姜绍祖大陆的祖籍为广东惠州客属。但长期以来,吴汤兴、徐骧、丘国霖三人的大陆祖籍在哪里?我们却不得而知,难以认定。

  近年来,我们在撰写《台湾抗日英烈——罗福星传》搜集资料时赫然发现:原来,乙未反割台斗争中壮烈殉国的著名义军统领吴汤兴、徐骧,他们两人的祖籍也和丘逢甲一样,都是广东蕉岭(旧称“镇平”)。

  有关吴汤兴的史料:

  陈汉光著《台湾抗日史》(1948年初版,台湾海峡学术出版社,2000年再版)。该书附有许多当年的原始文献和电文、图片、实物照片等,“引述数据具体、确实,对各家记述有所考证”,是研究近代台湾的重要史料。书中第132页-133页《吴汤兴》一节有如下记载:

  吴汤兴,字绍文,苗栗铜锣湾人(系籍梅县蕉岭高惠乡),父汤四(号悦来),避太平军乱来台入赘吴氏,生四子汤兴为长,未久悦来返原籍;其母努力经商,供汤兴读书费用。汤兴性颇聪慧,有卓见,孜孜于学,弱冠小试,即进秀才……乙未年,闻和约有割台之议,汤兴满怀愤慨,由故旧丘逢甲引见唐景崧,得义民统领关防;归后大会乡人,乡人听其言,无不悦从,各出器械粮食,应募成军……最后战于八卦山阵亡。其妻闻知自缢,未绝而苏,终不食以死殉,年仅二十六。遗三子:曰海坤、海荣、海山。

  文中所说的“梅县蕉岭高惠乡”,是“梅州蕉岭高思乡”之误。由这则史料可知,吴汤兴的大陆祖籍,是现今“梅州市蕉岭县高思乡”。其父本姓汤,赴台后入赘吴姓人家,生有四个儿子,汤兴为其长子。起名“吴汤兴”,显然有祈祷吴、汤两家日后“兴旺发达”之意。梅州地区客家民俗,上门女婿可保有原姓,但与其妻生育的子女则要随母姓。蕉岭高思乡的汤姓人家,至今仍口耳相传,说当年有汤姓族人在台追随丘逢甲参与抗日,事败殉国。此事已时过百年,高思汤氏族谱中已无从查考,但陈汉光所著《台湾抗日史》中有关“吴汤兴”的记载,却恰好印证了这一传闻。

  有关徐骧的史料:

  1983年由苗栗“镇平徐氏渡台祖俊彩公裔”编印的《东兴上四大房族谱》中,对徐骧的大陆祖籍有颇为详细的记载。

  其一,据该“族谱”第61页-62页《俊彩公迁台纪要》一文中记载:

  吾渡台祖俊彩公,广东镇平县兴福乡谷仓下人士,镇平徐氏开基始祖探元公(应为“探玄公”——引者)裔十三世孙,十二世常环公之三男,生于前清乾隆初年,为人朴实忠厚,刚直勤劳,自少颇有进取心。及长闻知台湾为新开乐土,创基立业这好地方,乃与同乡吴姓人士(按:即吴有浩等人),商议渡台开创基业。旋即于乾隆三十年初(1765),携妻带子,离乡背井,从汕头乘帆船,冒风险涉鲸涛,横渡台湾海峡,同年三月初到达台湾鹿港登陆……及至独子赐桂长大成人,父子同心协力,克服一切困难,惨淡经营十余年,渐渐有了成就……赐桂公生四子,长子万勋……道光初期,万勋公纳赀捐得例贡生,倡起斯文……三子信祥公之嗣子来昭公(即徐骧)于光绪中期,十八岁举秀才,是光绪乙未年,割台时举世闻名之抗日英雄。

  其二,在该“族谱”第63页《骧公抗日事迹》一文中又载:

  徐骧,谱名来昭,字云贤,俗称徐昂是也。祖籍广东镇平县福兴乡谷长下(应为“兴福乡谷仓下”——引者),镇平徐氏始祖探元公(应为“探玄公”——引者)裔十七世孙。也就是十三世渡台祖,头份东兴庄开拓先贤俊彩公之玄孙……

  该文特别注明:“本文取材自头份镇志”。

  上引两则史料证明,徐骧祖籍为现今广东省蕉岭县兴福乡谷仓下。是为蕉岭徐氏开基祖探玄公第十七世裔孙(巧的是,本文作者之一的徐博东,乃探玄公第二十一世裔孙)。

  近日,笔者专程到谷仓下探访,年过95的抗战老兵徐志超老先生高兴地告诉笔者,他2002年去台湾苗栗头份会亲访友,受到热情接待,他见到十三世俊彩公渡台后繁衍的众多宗亲,彼此格外欣慰。徐志超把台湾宗亲编印的苗栗《东兴上四大房族谱》带回家乡,经过逐一认真比对,确认族谱记载无误,符合史实。从此,两岸宗亲的往来更为频密。由此,足证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休戚与共,命运相连。

  为此我们郑重建议:《蕉岭县志》日后修订时,应将抗日英烈吴汤兴、徐骧纳入县志;蕉岭汤、徐两姓,也应将吴汤兴、徐骧分别纳入各自族谱,以弘扬先辈的爱国精神,教育子孙后代永志不忘。由此看来,前谓之蕉岭“抗日三英杰”,也应扩展为“抗日五英杰”为宜。

  (注:本文作者徐博东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创院院长;黄志平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