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春晚背后的故事
网络春晚直播中,工作人员在后台紧张指挥。(林翔 摄)
●本报记者 刘野
提示:1月25日,梅州首届网络春晚在东山谷美术广场成功举办。300多名草根文艺爱好者为现场1500多名观众和超过1万人次的网络直播用户献上了一场互动性强、客家味十足的“草根文艺盛宴”,受到一致好评。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场精彩纷呈晚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台前幕后演职人员的精心准备和刻苦排练。日前,网络春晚执行导演、演职人员等嘉宾作客本报网络视频“围龙吧”,讲述网络春晚背后的故事。
8场海选3场彩排
成就“草根文艺盛宴”
梅州首届网络春晚的节目报名工作于去年9月开始启动,采取海选制从广大草根文艺爱好者报名的节目中选取优秀节目登上网络春晚的最终舞台。8场海选赛中,共有2100多名草根文艺爱好者积极参与,网络春晚节目组还分别走进梅城、梅县区、丰顺、兴宁、蕉岭等县(市、区),力求更加全面地展示网络春晚的“客家特色”。
本次网络春晚执行导演王焱作为评委观看了全部8场海选赛的文艺表演,他表示,在我市各地举行的海选赛中,每一场都富有特色,节目质量之高、艺术形式之多和表演的专业程度,都让他“大开眼界”。“8场海选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我看到了选手们对艺术和舞台的热爱,更从侧面展示了梅州作为文化之乡的深厚文艺底蕴。”王焱说,每一场网络春晚的海选晚会,都有近两千名观众到场观看,这说明网络春晚深受欢迎。而众多草根文艺节目经过重新打造和专业包装后呈现在舞台上,实现了“华丽转身”。同时,在节目顺序的编排上也独具匠心,通过首尾呼应的方式烘托喜庆气氛,突出客家特色。王焱还说道,“节目组在网络春晚的最终演出前举行了3次彩排,虽然天气寒冷,但广大演职人员依旧在寒风中坚持排练,节目效果一次比一次好,在此我也向广大演职人员表达由衷的敬意。”
全媒体展播
实现全球实时收看
1月25日当晚,本报发挥全媒体平台的优势,对网络春晚进行了“全媒体展播”。梅州日报纸媒、梅州日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等对晚会进行了全方位播报的同时,还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将节目视频信号上传至网络服务器,使得广大网络直播用户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实时收看。
网络春晚策划人刘苑军在作客“围龙吧”时介绍,为了能够给广大网络视频观众提供更好的收看体验,1月25日晚的网络春晚现场专门搭建了5个不同角度的机位,由导播实时切换。视频信号拍摄后,经过转码由导播台形成视频流上传至数个网络服务器进行互联网直播。直播延迟也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在3秒以内,从而给用户提供更加清晰、流畅和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值得一提的是,网络直播过程中,视频信号的传输面向全国、全世界,在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客家人都可通过链接打开直播页面收看网络春晚。后台数据显示,1月25日当晚,在线收看网络春晚的用户数量稳定在1万人次左右,总点击量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