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警教你预防诈骗技能
上周“5.17 ”国际电信日,国际电联确定2017年世界电信日主题为“发展大数据,扩大影响力”。我们在享受移动支付带来便捷的同时,电信诈骗也日益猖獗。作为一名普通的网民,必须有防范电信诈骗的常识,下面网警蜀黍就带大家看看几种常见骗术学会如何预防。
一、银行卡消费提醒诈骗
诈骗人员通过冒用银行客服号码发送短信提醒用户,称该用户银行卡刚刚在某地刷卡消费多少元等,如有疑问,可致电某某咨询,并提供相关的电话号码连接服务。在受害人回电后,诈骗人员假冒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名义谎称该银行卡被复制盗用,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要求受害人到银行ATM机上进入英文界面的操作,进行所谓的升级、加密操作,将受害人银行卡内的款项流入骗子指定账户。
遇到这种情况,要通过银行的官网查询相关的客服电话进行咨询、核实短信内容后再进行处理,不要轻易相信对方告知的所谓官方电话、网址,也就是说接到电话要多怀疑一点,信息提供要多谨慎一点,特别是转账要更加谨慎。
二、娱乐节目中奖或其他非法链接诈骗
诈骗人员以“奔跑吧,兄弟”等热播综艺节目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发短消息,称其已被选为节目幸运观众,将获得奖金、手机等,需交手续费、等借口实施诈骗,要求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同时还可能收到信息,称登陆网站可查看孩子成绩、交通违章查询等,在信息中发送网站链接,通过植入病毒盗取个人账户信息。
针对这类诈骗,明确首先热播综艺节目很少选取幸运观众发大额礼品,可拨打栏目组电话核实,在短信收到网址链接不要轻易点击,这是避免被骗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凡是收到带有链接的信息,都要提高警惕,认真甄别,勿轻易点击链接,以免误入钓鱼网站或被不法分子趁机安装木马病毒,造成个人信息泄漏和财产损失。
三、盗取社交软件冒充他人诈骗
当前社交媒体火爆,特别是微信,已经成为支付的第三方平台,但是第三方移动支付存在安全隐患,注册仅通过姓名、卡号、身份证、手机号就可以完成,而且手机号的短信验证也被代劳,缺乏多因素认证措施。目前主要存在的诈骗方法就是冒充他人要求汇款,因此在微信需要转款时,一定要拨打对方电话进行核实,避免他人冒用微信、QQ等进行诈骗。
四、冒充公检法等机关诈骗
犯罪分子使用任意网络电话,冒充电信、银行以及公检法等单位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受害人信用卡恶意透支、涉嫌金融犯罪等由头,要求受害人汇转资金到指定的“安全账户”,否则将冻结等等。此类诈骗利用受害者人对司法机关工作程序的不了解,因此大家接到这类电话和短信时要第一时间进行核实,拨打当地司法机关的电话,核实后在确定是否转账。
五、扫二维码诈骗
这种诈骗针对的比较多的是妇女,老年人等,犯罪分子通过商场、超市等消费场所向消费者等群体推送二维码图形(实际为某种木马病毒),扫描后可获得卫生纸、香皂等低价日用品,将二维码伪装成打折、促销广告等,在联网状态下用户扫描后手机就会中毒,手机里存储的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被泄露后,犯罪分子利用网银进行转账。
(汕头公宣 编辑:努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