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在侯中的岁月
▲当时百侯中学的校本部
▲罗明1940年在新加坡
●杨燕秀
早期革命活动家罗明(1901~1987年),大埔平原乡岩霞村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有名的“罗明路线”代表人物。其在王明“左”倾主义统治中央的时期,受到残酷的迫害,又在长征途中因工作原因,到上海寻找党组织未果,于1936年冬易名罗亦平,回到家乡百侯中学任教,次年秋至1942年6月受聘为百侯中学代校长,在地下党的支持下,在大埔实施抗日救国教育。
施行“抗日救国教育方针”
百侯中学图书馆至今还保存着罗明当年在侯中所施行的办学方针资料。当年罗明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结合前期陶行知在侯中所推行的生活教育理论实际,施行“抗日救国教育方针”,其内容包括五项:一、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抗战思想。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三、锻炼学生的坚强体魄。四、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艰苦奋斗作风。五、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生产与战备技能。根据这五大项精神,首先改革教学内容。对外则广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成立抗日团体,开展群众性的抗日运动。
罗明主政侯中期间,经费周转困难,为让学校继续办下去,必须紧缩经费开支。作为乡村中学,群众生活贫困,学校无法向学生增收学费,只能适当降低教师工资。身为一校之长的罗明,以身作则率先将其月薪从80元降至60元,其他在职人员薪金不变,新聘任的教职工则参照其工资略作降低。此举感动了所有教师,纷纷表示国难当头,愿一同减薪,共渡难关。
培养学生抗战意识
罗明在侯中任代校长期间,以训练民众支持抗日、学生进行军训为由,请求军长罗卓英发给枪弹。罗卓英指定给侯中20支枪。罗明后来又向当时任四战区副司令兼第九集团军司令的吴奇伟要求发给枪支,获得比较旧式的枪支30支。罗明利用这批枪支,组织师生进行军事训练,让学生夜行军至软桥村石仔岭,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战意识。
1938年暑假,罗明在侯中主办“侯中青年抗日救亡集训”。这次集训,原计划鼓励百侯、枫朗两区中小学教师及社会青年参加,出人意料的是,除这两区外,高陂、大麻、三河、湖寮、西河各区都纷纷响应。集训内容除政治、军事训练外,还有抗战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罗明亲自授课。这次集训,属大埔县划时代的一次抗日救亡集训,对大埔抗日救亡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很大作用。
领导大埔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当时,实际上罗明已成为大埔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者。罗明联络几间中学校长,发起并组织大埔各社团抗日救亡联席会,拟定《抗日救国纲领十条》。这期间,百侯镇及附近乡村相继成立了“青抗会”、“工抗会”、“妇抗会”、“商抗会”、“战时美术宣传队”、“百侯时代剧社”、“百侯区教育会”、“抗战后援会”等组织,使小小百侯成为大埔抗日救亡中心。
身为中学校长的罗明,穿着却极朴素。一次,他头戴一顶黄兰粗雨笠,身着粗布唐装衫,脚穿农家自纳的布鞋赴虎山公学(虎中)出席全县部分中学校长参加的抗日救国联席会议。虎山公学门卫不认识罗明,藐视其穿着且阻止他入内。直到有相识的人提醒,门卫才敬礼放行。
罗明还动员在侯中任教的著名木刻家罗清桢组织战时美术宣传队,深入山区画抗日将领头像、抗日形势图,写、贴抗战标语。时至今日,在百侯镇曲滩村坑尾棣萼居横屋墙背,仍保留着一幅其时所书的抗战标语,让穷乡僻壤的山村也能知晓国家大事,明白抗日形势。
1940年端阳前夕,为了办好百侯中学,罗明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募捐办校经费,建成侯中南舍。1941年12月,他避居老家,积极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宣传抗日救国的萧隽英非常赏识罗明,曾说:“罗亦平并非替人拿木屐者”、“亦平先生有本事”。在抗日战争艰苦的岁月里,罗明把百侯中学办成为一间有特色的学校,被家乡的人们誉为侯中“三贤”,与陶行知、杨德昭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