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就“亚投行”分歧 分析:美英感情危机了么?
编者按:英国12日宣布申请加入亚投行后,美国官员在公开场合斥责英国“不和美国商量”、“总是迁就”中国。对于美国的当面训话,英国没立马吱声,但想必内心不爽。这对过去经常成双结对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西方国家,是在闹床头吵床尾和的小别扭,还是真的出现了感情危机?
多少年来,美国自认是世界老大,在一些问题上,美国也都把自己放在老大的位置上去做事。既然以老大自居,美国必然要拉拢一些小弟兄,带着他们,或暗地里搞搞小动作,比如“第五只眼”监控计划,或招招摇摇地去砸场子,例如新千年后的几场战争。
在面子上,美国从没让这些小兄弟们吃亏,逢人便说他们是美国的坚定盟友。但面子当不了饭吃。特别是,在连老大的日子都不好过的时代里,弟兄们听着美国唱盟友歌时,只能强颜作态。
更难受的是,为了面子,一些小兄弟们连“里子”都贡献了出去,为了面子,即便老大背后耍阴,小兄弟们也只能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一来一去,跟着老大,又图到些什么?
在这些小弟兄中,英国是尤为特别的一个。特殊的历史和人文因素让英国和美国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时常步调一致,至少在外交事务中一唱一和,颇为和谐。但实际上,双方私下里时有摩擦和不痛快,并非铁板一块。
【地位难保】
说分裂可能有些过,但英国这些年,没少吃美国的哑巴亏。只不过,别扭还没闹到双方撕破脸的地步。用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安妮·阿普尔鲍姆的话说,英国正逐步丧失其原有的外交政策带来的利益。所谓原有的外交政策,简而言之,就是与美国同步的外交政策立场。
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英国跟定美国,态度坚决,主张对俄罗斯实施严厉制裁。英国首相卡梅伦曾公开宣称,在乌克兰问题上,英国在欧盟内部有很大分量的话语权。但今年2月新明斯克协议签署,卡梅伦备受打击,签署四方中代表欧盟签字的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奥朗德,没卡梅伦什么事儿。在如此重大的国际议题中,跟着美国走的英国不仅“被缺席”,而且发现连美国都“被禁言”。
英国逐渐发现,跟着美国走的直接后果可能是,让英伦三岛在欧洲版图中越漂越远。
【利益亏空】
在利比亚战争中,英国跟着美国,打压卡扎菲政权。在面子上,美国把北约在利比亚行动中的主导权交给了英国,于是,英国担任美国的先头兵,自己掏钱,天天派战机往利比亚飞一趟,扔几枚炸弹。战后,利比亚陷入一片混乱,而英国此刻才发现,在利比亚几乎“无利可图”。
在军费问题上,英国这两年削减了不少投入。在财政捉襟见肘的大背景下,这本不该成为美国兴趣点。但美国发现,英国正巧妙地改变其军费结构:不惜成本地投资一些能够维持军事大国形象的板块,例如核武器和航母,而大幅削减可实际参战的陆军和空军规模。这意味着英国派兵跟着美国人作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美国今后可能再也不能像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那时使唤英国了。
事实证明,美国的判断对路子。2013年,英国议会下院否决了卡梅伦政府提交的参与空袭叙利亚的议案,卡梅伦随后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尊重公众意见”,算是给了美国一个合乎情理的答复。
英国开始清楚,跟着美国连年征战,除了损兵折将和大笔开支外,英国还真捞不到太大油水。
【感情迭代】
美英间的感情,除了利益牵连,更有人的因素。
从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再到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英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当年,正是经历过角色转换的那一两代英国人,把英国带到了美国称雄的阵营里。但如今,引领英国的人,已经发生变化。
英国《金融时报》外交事务首席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认为,如今英国各部门的掌权者们,并没有先入为主地把英国当做一个领导全球的大国看待,他们很清楚,今天他们司职的优先考虑,就是商业:吸引外资,寻找新市,比什么都重要。这也是英国正在重塑其外交政策的指导方向。
英美就亚投行的立场碰撞其实并不是两国在此类问题上第一次产生分歧。2012年底,美国国会出台报告,以涉及安全问题为由,阻挠华为公司在美开展业务。但不久后,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访问华为深圳总部时,称华为是“一家极好的企业……可以在英国找到极好的未来”。面对英国官员的意外表态,美国只好说句风凉话:“演床戏入戏过深小心下不了床。”
但事实证明,美国不少企业对政府用政治意图屏蔽商业机遇的做法心有余悸。这不是国家利益。
所以,这一回,英国首相府发言人也用“加入亚投行符合国家利益”这一表述来回应美国对英国的责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