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革命”的再创业之路

07.08.2014  15:18

  上世纪70年代末,当格兰仕、美的等家电巨头还在初创阶段之时,当时作为乡镇企业的广东雄风集团(以下简称“雄风”)已经如日中天。        1979年10月,雄风第一台电风扇出口,这是中国第一台出口的电风扇产品。在接下来的整个80年代,雄风成为中国家电业当之无愧的NO1。1985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还特地视察雄风。

  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进入20世纪后,却在市场大浪潮中差点“消失”。在重重困难当中,这家王牌企业发起“”劲,终究第二次创业成功,成为传统制造业成功转型升级的新典范。

  开放的态度

  走进雄风,一个奇特的景象让人惊叹。一栋厂房大楼里,顶楼如火如荼地生产着雄风的传统拳头产品——各类电风扇,而它的楼下却是无尘车间,里面运行着一条全自动生产线,这里生产的却是高新技术产品。

  历史与现代在雄风很好的融合。目前,雄风除了传统的风扇产业,业务主攻家用电器、数码IT、通讯为主的3C产业领域,集科技研发、品质控制、生产制造、进出口贸易、国内营销与服务为一体,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配套群。

  “以家用电器为例,我们已形成一站式服务链条。”雄风集团总裁助理李荟说,比如他们可以为需要发展智能厨房与智能家居的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方案,并成为方案的实现者。

  “事实上,我们的设计方案是基于雄风的生产能力及技术研发的基础上给出的。”李荟说,相关企业也可以找别人做,雄风可以把技术参数给你,你们去找其他加工企业。

  但最终,多数企业都会回头寻求雄风的帮助。“他们只能寻找不同加工企业生产各种零配件,很可能出现不配套情况,造成成品不合格。”李荟说。

  正是这种开放的态度,为雄风赢得了松下、三洋、通用GE、美国HOMEDEPOT、澳洲CLIPSAL等众多客户。“因为我们这种配合度,因为我们的技术保证,因为我们的诚恳、踏实、务实,为企业赢得了客户。”李荟说。

  目前,雄风在深圳、中山、北京、上海、江西、吉林、香港等区域设立了相应产业基地和分部。集团有员工5000多人,拥有十余条先进的SMT、插件自动生产线、组装流水生产线等,具备年产千万台3C产品的生产能力。

  从2005年至今,雄风的增长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之间。“稳步上扬。”李荟说。

  迷失在路口

  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

  早在上世纪70年代,雄风便已是全国闻名。1978年,雄风的前身——桂洲第一风扇厂正式成立,此前它只是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小工厂,他们鼓捣来了一台国外产的风扇,并立即组织仿制。

  曾任桂洲镇镇长的吴英奇说,由于没有自主品牌,当时借了港商品牌“TMT”进行出口,这也是中国第一台出口的电风扇产品。“1979年就出口一万台,这是全国还是头一号。

  雄风曾一度雄霸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家电市场。它的发展也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1985年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视察雄风集团;1987年12月17日,时任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视察雄风集团,并欣然亲笔题词:“桂洲第一风扇厂办得好,是乡镇企业的典范,要再接再厉,勇敢迈进”。

  如今,来到位于顺德区容桂街道容桂大道中148号的雄风集团总部,还可以一睹它过去的风采。仍然保留在墙上的“桂洲第一风扇厂”的牌匾,发黄的“文明工厂”奖状,被磨滑的楼梯……寸寸记载着雄风的光荣岁月。

  但雄风却未能利用好过往的品牌效应。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雄风的产品结构并未作出任何调整,他们一直执着电风扇的生产,迷失在了发展的路口。

  此时,随着市场的不断演变,格兰仕、美的等后来者已经追上了过去的家电巨头——雄风。当格兰仕、美的等家电企业上马各类新产品、争夺国内外市场的时候,雄风却不为所动,错过了家电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2004年,电风扇作为传统家电产品基本已无利润空间,一直专注风扇出口的雄风也遭遇到市场的一连串打击。“我们没有其他产业可以帮补,没有内销,企业已入不敷出。”李荟说,最难的时候,雄风7个月没有发工资。

  富二代的逆袭

  李荟回忆说,员工坚持这么久已经顶不住了,当时大批员工开始准备离开雄风。但这时一位老行政人员站在工厂门口拦住了所有人。“他跟大家说,再给我们三个月的时间,一定给出一个交代。

  此时雄风还遭遇了更大的问题。“当时企业为了留住员工,把股份分给了一起打江山的‘老革命’。”李荟说,结果大家都是老板,由于股东之间目标无法一致,许多决策并不能迅速执行,致使公司发展停滞不前。

  三个月后该怎么办?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雄风老板的儿子决定出手帮助自己的父亲。“他之前没有和父亲一起打拼,而是选择自己在外。”李荟说,这位富二代带来自己挣得的第一桶金,将所有股东手中的股份全部收购。

  “因为他的到来,我们开始做内销,不再只做风扇一种产品,开始接触电子行业。”李荟感慨地说,正常来说,我有几千万,干吗扔在这个已经快倒闭的厂子上。第二代老板的注资行动,除了有对老工厂的不舍,更是一种魄力和历史责任感。

  如今的雄风,也仍然保留着风扇产业。“这是我们的根。”李荟说,不能忘记过去。

  不仅如此,在雄风,工龄超30年的老员员工数量有200多人,他们大多是生产电风扇的工人。“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雄风的‘魂’。”李荟说。

  这种历史底蕴也为雄风的发展添砖加瓦。她说,当年海尔集团到厂区参观,负责人看到公司内老员工众多,到处还存在着时代印记,非但没有认为这是一个落后保守的表现,反而很欣赏这种历史底蕴,双方也最终达成合作。

  创新

  合伙人计划

  上世纪的雄风用开放的态度创造了“风扇奇迹”。如今的雄风也将这份开放的态度继承下来。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雄风全面启动了“合伙人计划”。

  “从市场到研发部门都采用这种灵活的机制。”李荟说,他们曾经招聘一名营销总监,很多求职者来谈判的时候会说要年薪多少,而当时雄风就对其中的佼佼者提出,采用项目合作制,让他们成为雄风的“合伙人”,运营雄风品牌。

  李荟说,他们会把财务透明化,采购、销售等等是多少钱会一一列明,相关负责人认为自己去采购可以拿到更低价格,可以自己去谈判,只要货物符合生产要求就可以,省下来的钱就是采购者的收益。“我们越摊开,他的内心越是光亮,越是愿意跟你一起拼搏到底。

  目前,雄风在深圳的研发团队也全面采用“合伙人计划”。李荟说,团队最初的三名核心成员,也只是应聘而来,但雄风求才若渴,为了更好地留住人才,吸收他们进入了“合伙人计划”,合作研发,并可根据研发情况进行分成,他们可以获取比单纯聘用更多的收入。

  “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李荟说,平时他们去深圳出差,晚上11点多钟才去到他们那个公司,研发人员还在做设计方案。

  “正常来说一个人打工,老板在拼命的干活,老板不在就早点回家。但在这种激励制度下,他们是为自己的事业打拼,所以他们愿意卖力的苦干。”李荟说。

  目前,雄风在深圳的研发团队大概有将近30人,业务量有约5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