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老龄化急剧上升 面临“未备先老”尴尬
社会老龄化加剧,今后如何养老已成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 羊城晚报记者何奔 摄
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妹妍 实习生 欧楚欣 余波
本月1日零时起,近4万名调查员进村入户,进行为期一个月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老年人生活状况大型抽样调查,首次实现覆盖全国范围的调查目标。广东省共有13440名老年人参与此次调查,涉及16个地级以上市,样本规模列全国第五位。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广东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1192万,约占总人口的13%,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187.3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5.7%。人口专家称,广东正处于人口刘易斯拐点(编者注: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尽管目前数据仍显示老龄化低于全国水平,但随着外来务工人口的回流和老化,广东将面临人口老龄化速度急剧上升的困境,“银发浪潮”的挑战将不可避免。
更有批评声音指出,在养老服务工作方面,广东省的社会事业发展不仅滞后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落后于周边的其他省份。人口红利加速消失的当下,社会“未富先老”的同时,仍旧面临“未备先老”的尴尬。
家家有老,人人会老,面对日益急增的老年人口,广东的养老面临怎样的难题?又该如何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未来我们老了怎么办?这是社会艰难的拷问,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1现状
空巢老人
一怕没人说话
二怕没法看病
华南师范大学校园里头有几家超市,但万大爷总是喜欢走到西门外的一家超市去买东西,“这样走的路程远,消磨的时间多一点儿,离儿子、孙子来看的时间也更近一点儿。”
今年71岁的万大爷独自一人住在华师的教师楼里,虽然孩子们会带着孙子定期过来看看他,但因为工作忙碌,来的次数并不多,孙子跟他也不亲。每天下午,他会到中区湖边的小树林里头坐坐,社区里很多老人会在那里下棋、聊天。但因为听不懂粤语,多数时间他总是独自坐在一旁沉默。
在暨南大学社区,最近张婆婆经常带着4岁的孙子出来玩。她告诉记者,儿子是学校的老师,不过“孩子们都有他们的事业,不可能天天陪着我们。”最近幼儿园里放暑假,张婆婆现在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孙子转,笑容也多了很多,“之前小孩上学,房子里天天就我一个人,不知道要干什么,就坐在空房子里发呆”。
华师大社区和暨大社区同属广州市天河区石牌街道,被纳入了本次全国抽样调查范围。羊城晚报记者连续多日走访石牌街道发现,街道辖内既有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也有聚集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口的城中村,辖区内老年人家庭、经济、健康境况虽各不相同,但像万大爷和张婆婆这样的孤寂情况并不鲜见。
受多年人口政策的影响,中国社会主流家庭结构基本呈现421格局,即一对夫妇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孩子。随着高龄老人数量的快速增长,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和“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多,家庭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中国首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就明确指出,目前,中国空巢老年人口占老年总人口的一半。未来,空巢老年人口比例预计将突破70%。
在采访中,记者留意到,经常在社区老年人聚集地活动的老人中,半数以上是与老伴同住、或者独居状态,少数老人与子女一起住。在和这些老人的交谈中,他们表示,一怕没人说话,二怕没法看病。
“前不久有一个老人家找到我们想立遗嘱,要把现在住的房子留给一直照顾她的保姆。”广州养老服务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人有一个女儿,常年居住在国外,只有一个保姆在身边照顾了很多年。该负责人认为,现在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人普遍缺少陪伴和关怀,情感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保姆是陪伴她最久的人,也比较信任。事实上,我们还遇到过不少类似立遗嘱把财产留给其他人的这种情况。”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琴指出,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严峻。据她做过的一份调查,在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50%以上的人都有患高血压,但“农村往往缺少相应的医疗设备和检查意识,他们往往是得了脑淤血或者瘫痪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高血压。”她说,农村的合作医疗只解决大病,而忽视日常慢性病,农村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更为突出。
住石牌村的朱婆婆今年77岁,笑称还能照顾自己,“不需要孩子经常回来看”,但她有高血压和糖尿病,要定期去医院开一些降压药调理。“平时没什么开销,全花在这些药上了。”她担忧,现在自己还走得动,等到走不动的时候,“遇上大病就只能躺在家里等死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