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肺癌的规范化防治”名医大讲堂受追捧

15.07.2014  09:31

              昨日,在本报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合办的“肺癌的规范化防治”名医大讲堂上,著名肿瘤学专家、我国肺癌研究领域领军者吴一龙教授坦言,此前极少给普通老百姓讲课,“没料到,社会对于肺癌的科普需求那么大”。昨日大讲堂会场座无虚席,门外也站满患者或家属,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徐力新笑言:“名医大讲堂这么火,担心下次患者把会场门都拆了。”
 
  大讲堂定于昨日下午3时正式开讲,没想到的是,几十名市民群众提早一个半钟头赶到入场,选择最靠前、最中心的位置“坐定定”霸位。开讲前30分钟,会场约400个座位已经爆满,后来者只好围站在会场外“旁听”。
 
  肺癌最夺命,如何预防?吴一龙认为,十年前他说“首先不吸烟,避免二手烟;少开车,为减污染出一分力”,十年后他的观点发生变化,他认为,比预防更现实的,应当是教会大家及早揪出肺癌。
 
  吴一龙强烈建议,不抽或少抽烟,少上几次茶楼,每年省出四五百元,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千万不可坐等咳嗽、咳血丝、呼吸困难等肺癌症状出来才检查。早发现肺癌,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做手术切除小于1厘米的癌变,而且术后生存很好,80%以上的患者术后生存期在10年以上,而且20%的十年后死亡,很多是死于其他疾病的。
 
   亮数据:每年新增60万肺癌患者
 
  全国肿瘤发病登记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就是肺癌,每年新增60万名患者。
 
  2002~2012年间,中国肺癌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其中2012年男性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都在50/10万附近,前者更达52.8/10万,后者为48.3/10万,绝对的高发水平。
 
  为什么越来越多肺癌?
 
  统计证实,抽烟得肺癌的几率比不抽烟得肺癌的几率大概要高3~4倍。抽烟会引起肺癌驱动基因突变,抽10根烟,体内就有一个基因突变,二次打击或可导致癌变;假如基因突变在重要的基因上,也会得肺癌。
 
  其次就是环境污染,如雾霾、PM2.5。2013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正式公布,雾霾等大气污染是重要致癌物质,重要到什么程度?它的危险等同于吸烟!此外,工作生活等生存压力也是一个因素。
 
  更多更详尽肺癌诊疗专家吴一龙教授、杨衿记教授关于肺癌的规范化防治、合理化用药的内容,敬请留意本报于本周日(7月20日)的健康周刊。
 
   肺癌诊治五大误区
 
  误区一:别动肿瘤活检
 
  吴一龙感叹,“这是几乎所有患者会提出的说法”,他直斥“错误”。不仅中国年增60万名新患者,就连全球年增的近300万名新患者,对他们的肿瘤处理诊断情况都表明,没有“动肿瘤会导致加速扩散”的“发现”。且活检、穿刺、手术,都为病理诊断提供肺癌生物学分类、分期、基因检测等方面依据,完全是必须的。
 
  误区二:肺癌不应告诉患者
 
  临床上一确诊,“爱他,所以骗他”的做法往往随之而来。吴一龙认为,这一做法完全错了。医学临床证实,一个人知道得癌症最难过的时间是在一个月内,过后95%以上患者走出来了,且非常配合治疗。反之,当患者被骗后,往往能从看什么医生、吃什么药中猜出实情,感觉被骗后便不配合治疗,耽误时机。
 
  误区三:化疗杀死正常细胞
 
  肺癌治疗时,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告诉患者与家属“化疗不分好坏,癌细胞被杀同时,好的正常细胞也被杀死”。吴一龙形象地说,化疗有效,针对的正是癌细胞比正常细胞生长得快。化疗会“错杀”正常细胞没错,但只对长得快的细胞有作用,无须担心。
 
  误区四:病灶小 只吃药 不手术 不放疗
 
  很多人听说肺癌可吃药治,因此早期筛查出肺癌后不肯做手术,不愿放疗。吴一龙说,吃药往往是晚期癌症的治疗方案,手术、放疗,才是早期甚至中期患者的最佳手段。如今早期肺癌手术一般只在胸腹打两个孔,以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非常安全。
 
  误区五:不管有靶没靶 吃靶向药
 
  最让吴一龙着急的,莫过于很多患者没有基因检测,甚至明知没有基因突变,却坚持试吃靶向药。临床医学证实,如果没有基因突变的靶点,有效生存期仅1.6个月,这种“有效率”与不吃任何药品没有差别,且会造成对患者严重的副作用。
 
                                                                                                                                                                                                                                                      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张丹娜、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