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防自杀热线7年接7万多电话 咨询师自己憋出内伤

23.03.2015  09:58
2015年3月20日,广州市心理危机援助热线,咨询师林毅在接听来电。 - 新浪广东
来源: n.sinaimg.cn
2015年3月20日,广州市心理危机援助热线,咨询师林毅在接听来电。

  双方“共情”之后的交流,你和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类很大路货的心灵鸡汤,对方也会非常认同。  ———心理咨询师林毅

  “我问她是在户外、楼顶还是在家里?她说在楼顶,我就得在听完她的一段倾诉后,叮嘱一句,楼顶风大着呢,这几天又这么潮,回房间吧。

  这是一个好的自杀危机干预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得在聊天过程中,劝说对方远离危险源。

  广 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和心理危机援助热线(常被称为“防自杀热线”)成立于2007年10月。7年多来,该热线接听了70000多个来电咨询,其中有 1461个涉及自杀……这支30多人的团队,通过倾听、指导、主动前往现场开解,尽力劝说那些高危对象打消自杀念头。

  近期,天气阴晦、潮湿,是抑郁、焦虑的高发时段,又是重性精神病的发病高峰期……“防自杀热线”的一个咨询师,一个夜班就接听了30多通电话,而且是高危居多。

  日前,南都记者对该中心进行探访,以期解开心理干预团队的神秘面纱。

  接受吐槽的“树洞

  今年38岁的林毅是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是从“防自杀热线”成立之初就坚守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接线咨询师。

  3月19日上午8点,他是主接人员。他8点不到来到办公室,用座机拨打了一通电话,验证电话是否畅通,然后打开电脑,接通录音设备,调试耳麦……热线电话急促地响起,林毅开始第一单热线接听。

  “来电的是一名中年女性,反映孩子学习不好,经常在学校打架……”接听心理热线,并不是简单的电话聊天,很多时候,林毅和他的同事们只是倾听。类似于忏悔室内那位永不露面的牧师,更像接受人类秘密的“树洞”。

  应该要有的提问,还是要做。往往咨询师提出一个问题,求助者会给出9倍字数以上的反馈,而且话语松散、碎片化、不得要领、毫无逻辑。

  32分钟的对答过后,林毅大概掌握了这位来电女士的主旨———老师说她孩子有心理问题,她要不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可以去看心理医生,但家长应该和孩子平等沟通,了解孩子为什么老是打架……”原本以为自己给出建议后,通话会就此结束。不想咨询的主要方向很快转到了夫妻的教育方法上。

  又一轮充当“树洞”……最后,林毅给出了自己的专业意见,电话才宣告结束。前后耗时89分钟。“接听这样的长耗时电话,身体压力和心理压力都非常大,有时宁愿去搬砖、扛包、做苦力。

  最早做心理咨询师的那一批有8个人,坚守下来的只有3人,补充了5个人,又走了3个,又换上更新鲜的“血液”……7年多下来,“换血”一遍。经年累月做这样的咨询,得有一个强大的心灵和粗大的神经。

  “楼顶风大着呢,回房吧

  接线工作一旦开了头,主接咨询师开始应接不暇。

  第二个来电的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属重复来电。林毅前一个班次接听她的电话时,这女孩还有强烈的自杀念头。

  女孩有严重的幻听、关系妄想,存在着精神病倾向。“她总是怀疑身边的同事亲友在议论她的隐私,每每想到自己被人肆无忌惮地乱传、乱说,她就觉得自己活不下去了。

  这样的来电,第一次属于高危来电。心理咨询师就得做好当“”的准备,随时、耐心地倾听对方吐槽。

  “那天,姑娘一遍一遍地倾诉自己的痛苦遭遇,我只在最关键的时候才插上一两句话,既是互动,又显示自己确实在认真倾听。同时,要搜集有用信息去帮助这个高危咨询者远离危险。

  “比 如,我问她是在户外、楼顶还是在家里;她说在楼顶,我就得在听完她的一段倾诉后,关心地叮嘱一句,楼顶风大着呢,这几天又这么潮,回房间吧。”这是一个好 的自杀危机干预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得在聊天过程中,劝说对方离开潜在的危险源。离开了楼顶,咨询者就不会跳楼,要是咨询求助者身边有锋利刀具、药片,我 们就得想方设法让他离开药片、刀具。“我们会说:说了这么久,去倒杯水给自己喝,如果对方真这么做了,自杀干预也就算成功了一半。

  然后,就要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助求助对象,比如建议她去看看心理医生,主动和她怀疑的同事、亲友进行沟通,以打消一些不必要的顾虑。

  那天,女孩照着林毅的建议去做了,算是成功干预了一个有潜在自杀意念的人。

  女孩的第二次来电很短暂。她告诉林毅,自己有看医生,开始规范服药。“甚至主动提及,当初打那个电话时带有自杀情绪是一种很傻的表现”,这让林毅很开心,双方约定了下次回访、通话的时间,电话就此挂断。

  一般而言,一个班次下来,林毅和同事们接听热线的数量是10个左右,但最高峰时段,一个班次可以达到30个。林毅之前一个班次的主接咨询师付爱兵,一个年轻女孩的夜班就接听了30多通电话,而且是高危居多。

  “共情”,差点儿把自己陷进去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个有心理学基础的倾听者,关键技能是“共情”,通俗点说,那就是要懂得随时随地的感同身受,让高危来电者觉得你是由衷地站在他那一方。做好了“共情”,与咨询者的沟通会变得容易许多。

  林毅也曾因为一次在接听高危来电时,倾注了太多情绪,差点儿把自己陷进去。

  那是一个从小生活贫困、四处打拼频频受阻的人打来的电话,听他的口气,似乎马上就要去自杀了。

  倾听、交流的短暂时光里,林毅一下子就想到自己贫困窘迫的童年,以及大学毕业后的种种不顺。

  双方互相诉说着曾经的不幸,最关键的时刻,林毅想起心理咨询师的本职,将这个高危人士从自杀边缘扯了回来。“双方互相认同之后,你和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类很大路货的心灵鸡汤,对方也会非常认同。

  那一次的“共情”,虽然成功干预了对方的自杀意念,也把林毅给憋出了内伤。回到家后,他很罕见地因为一个拖把究竟该摆放在哪儿的问题,与妻子狠狠吵了一架。

  事后回想起来,林毅也隐隐有点害怕,他找了和自己同辈的咨询师进行案例督导,随后又找了上级心理医生接受上级督导、宽慰,也就是那一次之后,林毅和他的同事们互相督促,学会清空因接听热线带来的负面情绪。

  再 有高危来电时,林毅还是会继续使用“共情”。“我不觉得我这么做是在演戏,是在提升演员的自我修养。我觉得共情时,心理医生就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面对劫持人 质的谈判专家。按照美国大片里透露出来的谈判原则———永远不对歹徒生硬地说不。只是情景置换到高危来电干预时,歹徒就是来电者,他在劫持着自己的生 命。

  清空负能量,回归生活

  2007年,广州市脑科医院副院长、精神卫生专家李洁教授参与创办心理危机干预中心。

  当时,大家都在疯传全国最早开辟的那些个“防自杀热线”的接线员,最终境遇凄凉,多以自杀结局。

  李洁等专家也专门设立了层级督导体系,帮助咨询师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心理厌倦期、职业倦怠期。碰到失败案例时,8人热线组首先会进行每周一次的同辈督导,放录音,念记录,共同探讨咨询者和咨询师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讨论出一个方法来。

  李洁表示:“我不太清楚早期的‘防自杀热线’接线员死于自杀这样的事情,因为报道很少。但上级督导、同辈督导,既能提升咨询师的咨询技巧,也能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

  广州市脑科医院社区精神卫生科主任黄远光表示,从心理学来看,自杀这类事件总是有其感应性,“通俗点说,就是类似于传染病的传染性吧”。自杀问题接触得多了,级别低的心理咨询师难以把控,也在所难免。

  好在广州“防自杀热线”成立7年多来,因个人情绪问题主动找上级医生的不多。

  “做 这行,把8小时工作时间内的事情,完全放置在8小时内,不把一丁点的负能量带出办公室、带到家里,是必须技能。不然,周身的负能量回归正常生活时,人会渐 渐阴暗、晦涩、变得很难相处,最后是孤独。我们不能太麻木,麻木到不会‘共情’,那是执业浩劫,我们得保持住帮助别人的激情、热情。但同时,我们也形成了 共识,不把工作裹挟到另外16小时的生活中去”。林毅表示,那16个小时,他甚至连心理咨询这四个字都不会提及。

  AⅡ03-04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摄影:南都记者  邹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