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摩西奶奶:人生随时可以重来(组图)
摩西奶奶画像
《气球》,1957年,《气球》是摩西奶奶97岁时的作品,也是她少有的夏季作品之一,夏季所有绘画都暂时停歇了,因为夏季是农民们最有指望的农忙季节。
《大家缝活动》,1950年,这幅画是摩西奶奶90岁时的作品。“大家缝活动”是摩西奶奶的家乡比较流行的社交活动,它给人们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同时也有实用意义。
《彩虹》,1961年,这幅画是摩西奶奶101 岁时的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幅画作。作为摩西世界观的浓缩,使用自由的绘画手法和色彩,表现了她的“老年生活方式”。人物形象和周围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美丽的彩虹像一把糖果色条纹的镰刀,轻快的运草马车等好似明亮、平静和充满希望的象征。
《等待圣诞老人》,1960 年,这幅画是摩西奶奶100岁时的作品。1960年,摩西奶奶应兰登书屋老板贝内特·瑟夫的请求,把克莱门特·克拉克·穆尔的经典儿童诗《圣诞前夜》画成画,成为当时那代孩子们课本上的经典图案。
《壁炉遮板》,1918年,这是摩西奶奶的第一幅作品,这时她已经58岁了。
《去滑雪橇》,1960 年,这幅画是摩西奶奶100岁时的作品。漫天雪花欢快地飞舞着,万物都着上了银装,人们兴高采烈地去户外滑雪橇。
58岁,她在壁炉遮板上留下第一幅画作
76岁,她开始了正式绘画生涯
80岁,她的一封信让渡边淳一弃医从文
94岁,她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1953年,摩西奶奶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时已经94岁了,她满头的银发、和蔼的笑容和她用画笔描绘的静谧山谷、田园风光感染了整个美国,而农妇身份与惊世画作之间的巨大反差让她从此成为一个传奇。
近日,随着紫图图书推出《人生随时可以重来》,摩西奶奶突然在微信“朋友圈”又流行起来,《人生随时可以重来》是国内首部最全面、最准确介绍摩西奶奶一生的书籍,书中精选了摩西奶奶多幅经典画作,时间跨度从摩西奶奶58岁的第一幅画一直到101岁的最后一幅作品,这些画作大多属于私人收藏,首次在国内出版,每一幅画,都有详细的图说,包括原画的尺寸大小、创作时间及其背后生动感人的故事。
这些画作,让人们重新回到了摩西奶奶生活过的那段温馨的旧时光,平淡、惬意、幸福、从容,更重要的是,摩西奶奶在58岁高龄才开始有机会拿起画笔并从此而“痴迷”的经历让人们意识到,梦想永远在你的心头发亮,只要你敢于正视、追寻它,那么,一切都不会太晚。
美国总统肯尼迪称她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摩西奶奶本名安娜·玛丽·罗伯森·摩西,1860年9月7日出生在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农场里。安娜在十个孩子中排行第三,父亲罗素·金·罗伯森是个农夫。12岁时,安娜到附近农场的一个富裕家庭做女佣,接下来的15年里,她基本是这样度过的:缝纫、煮饭、管理家务,其间她和雇主家的孩子们一起读了几年书。27岁时,她嫁给了男佣托马斯·萨蒙·摩西,之后生了10个孩子,不过其中5个孩子早夭。
年轻时忙于各种活计,摩西奶奶几乎没有接触过画画,58岁时,她在家里客厅的壁炉遮板上留下了自己第一幅图画作品,受到家人和朋友称赞,这让摩西奶奶兴趣大增,随后她会偶尔拿起画笔在折叠桌的板子上作一些风景画。
1932年,摩西奶奶的女儿安娜被诊断患有结核病,摩西前往本宁顿去照料女儿。病中的安娜为了给母亲找些乐趣,拿了一幅刺绣画给母亲,并要求她去制作一幅相同的刺绣画。这让摩西奶奶爱上了刺绣画,不久,安娜去世,摩西开始独自照料两个孙子。
76岁时,摩西奶奶因为有严重的关节炎,很难拿稳针线,妹妹克里斯提亚建议她将针换成画笔,从此,摩西奶奶开始了正式的绘画生涯。摩西奶奶画的第一幅是为了给邮差送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打开烤箱去做一个蛋糕太麻烦了”,她每星期会站在几个画架前同时完成三到五幅作品,早期多是一些临摹画,不久后便直接创作,题材主要来自童年时的记忆,多是全景风景和风俗画。
摩西奶奶的女儿把这些画作陈列在镇上杂货铺的橱窗里,发现她的绘画天分的是纽约的收藏家Louis J.Caldor。1938年,他偶然看到摩斯奶奶在药店橱窗里的画作,标价在3-5美元之间,他把所有的都买了,又到摩斯奶奶家,买走了她家仅剩的10幅画作。1940年,纽约一位画商为她举办的个人画展“一个乡村农妇的画”引起了轰动,这一年,摩西奶奶已经80岁了。
摩西奶奶的画抚慰人心,摩西奶奶的故事更是激励了无数人。此后摩西奶奶成为美国最知名的“奶奶”,参观她的画展的人次纪录不断被打破,她的绘画图案被人们转化为窗帘、服装、饼干罐图案和速溶咖啡的包装等,摩西奶奶两次被评为“当年最优秀妇女”,两次获得名誉博士称号。她在87岁时出版的自传《摩西奶奶:美国原始主义者》销量可观,于次年再版。随之一起进入市场的还有摩西奶奶的圣诞贺卡,据调查,摩西奶奶的圣诞贺卡一共卖出了1600万张,她的画被理查德·赫德纳特口红广告特别命名为“原始红”。
1961年7月18日,摩西奶奶被送入了纽约州胡希克佛斯的卫生服务中心,在那里,摩西奶奶顺利迎来了自己101岁的生日,时任纽约州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兴奋地宣布将她的生日作为纽约州的“摩西奶奶日”,不过,生命终有终结,同年12月13日,摩西奶奶去世,享年101岁,留下了11个孙辈、31个曾孙辈。摩西奶奶被埋葬在胡希克佛斯的枫树林公墓,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致讣告词,称其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2006年11月,她的作品《Sugaring Off》以120万美元售出,成为她售价最高的作品。
在几十年的绘画生涯中,摩西奶奶共创作了1600多幅作品,其中20多幅是在她100岁生日之后所画。她登上过美国最知名的杂志《时代》、《生活》的封面,作品在著名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览,并被大都会博物馆与白宫收藏。在她过世之后,美国邮政总局还为她发行了个人邮票。摩西奶奶的画作及个人传奇故事影响遍及世界各地。
她用一生证明“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摩西奶奶的一生,证明了“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人生随时可以重来”。
摩西奶奶一辈子也没有系统地学过艺术,只是因为父亲爱画画,她小时候也喜欢上了绘画。但是她的前半生始终与绘画无缘,直到76岁,摩西奶奶从临摹明信片开始,一点点画起来,积攒了70年的能量大爆发,摩西奶奶画画全是出于本能和直觉,画面中的稚拙和纯朴感人至深,而色彩的和谐、明快、清亮,也让人双目一新。摩西奶奶说:“每一个人都可以作画,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以作画,关键在于你是否真正地喜欢……我很快乐,也很满足,即便失去了丈夫,我还是必须找到新的依托,幸运的是我发现了绘画,我记起了这样一个梦想。生命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可只有作画能够让我感到快乐。作画的过程美妙极了,就好像整个生命在不停地运转一样,让我充满活力。作画能够让人沉醉、兴奋,这是我的乐趣所在,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了。”
摩西奶奶也由此奉劝那些以为自己无力追逐梦想的人不要灰心:“有些人总是说晚了,晚了。事实上,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那些真正有所追求的人们,他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时期都是美好的、完整的、年轻的、及时的。世界上最公平的是时间,最不公平的也是时间,别人没办法从你这里偷去,而你却也没有能力将时间静止。它随着自己的意愿从每一个人身边滑过,不管你是悲伤的还是快乐的,不管你是寂寞的还是高兴的,它都不理会。在经过你身边的那一刻,它会带走你之前的所有情绪和伤悲,不会给你留下过往时的悲伤,也不会给你留下过往时的磨难,当然,它也不会好意地将过往时的快乐留给你当作纪念。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把握住那些还未来得及溜走的时光,享受我们生存的每一个阶段,将每一个阶段里的故事,在时光还没有收走之前,紧紧地收藏。
摩西奶奶画画没有动机,只有动力,在画画的日子里,她经常废寝忘食,用心钻研,向比自己强的画友请教,绘画成了她安度晚年的亲密伴侣,几乎整个生命都与绘画融为一体。在100岁时,摩西奶奶说:“我100岁了,但是我感觉我还是个新娘,我最想做的就是回到开始,再重新来过。”
101岁生病住院时,摩西奶奶还把医生的听诊器藏起来,然后跟医生讲条件:“你让我画画,我还你听诊器。”
三毛、渡边淳一等都是她的粉丝
摩西奶奶是当之无愧的“美国偶像”,影响力更是感染了全世界,包括三毛、渡边淳一等,都是摩西奶奶的粉丝。
三毛在她的《哭泣的骆驼》一书中曾经写道:“不久以前,荷西与我在居住的大加那利岛的一个画廊里,看见过一幅油画。那幅画不是什么名家的作品,风格极像美国摩西婆婆的东西。在那幅画上,是一座碧绿的山谷,谷里填满了吃草的牛羊,还有农家、羊肠小径、喂鸡的老婆婆,还有无数棵开了白花的大树。那一片安详天真的景致,使我盯住画前久久不忍离去。”
至于摩西奶奶与渡边淳一的故事,更是被传为美谈。
1960年,摩西奶奶收到了一封来自日本的信,信的署名是春水上行,春水上行在信中说自己喜欢文学,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每时每刻都想从事这份行业。只是,大学毕业之后,却碍于生活和亲情,找了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医学工作。从做这一份工作开始,他就没有快乐过,一分钟也没有。他心心念念的就是自己的文学。现在,年近30岁的他越发迷茫,不知道要不要继续做这份折磨人的工作,而将自己喜欢的文学彻底放弃。
摩西奶奶给他回复了明信片,并写道:“年轻人,你应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上帝才会愿意帮你把成功的大门打开,哪怕你已经80岁了……”这位春水上行就是鼎鼎大名的渡边淳一,他听从了摩西奶奶的建议,弃医从文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001年,摩西奶奶去世40年后,在华盛顿国立女性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名为“20世纪的摩西奶奶”的画展。这一次的展览,除列出了摩西奶奶全部的作品外,还将其他国家关于摩西奶奶的私人收藏罗列了出来。
在这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中,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这张明信片,这也是摩西奶奶写给渡边淳一的明信片第一次公布于众人面前。笔迹里蕴含着摩西奶奶的善意与她在生活中体悟到的朴素哲理:“把一分钟用在你喜欢的事情上,你会发现,这一分钟也会变得异常美妙起来。”
文/本报记者 张嘉
供图《人生随时可以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