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英雄回望:他们,奠定共和国精神基石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这首《歌唱祖国》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表达了人民对新生共和国的热爱和深情,抒发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欢欣与骄傲,传递出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开创未来的信念与豪迈。为祖国的和平安宁、繁荣富强而奋斗、奉献、牺牲,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共同的生命追求与精神气质,成就了新中国第一批英雄模范。
“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4年3月14日,朝鲜第3届访华团中,一个叫崔莹的少年很特别。和其他访问团成员行程不同,崔莹此行多了一站——湖南新化,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罗盛教的故乡。
当汽车在新化刚停下,崔莹就打开车门奔向罗盛教的父亲罗迭开,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
1952年1月2日清晨,崔莹在家乡平安南道的河面上滑冰,不慎掉入冰窟。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毫不犹豫跳了下去将他救起,自己却献出了21岁的年轻生命,长眠于异国的土地。朝鲜人民为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修建了纪念碑。
1950年10月到1953年7月,一批批志愿军战士高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为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而战,一个个威震敌胆、气壮山河的英雄故事在异国土地上演:用胸膛堵住敌军机枪射孔、为部队开辟通路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抱着炸药包冲入敌阵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为赢得战争胜利,在敌人燃烧弹的烈火中坚忍潜伏、直至牺牲的一级英雄邱少云……
1951年4月11日,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发表于《人民日报》。作家魏巍采写于朝鲜战场、表现志愿军英雄群像的这篇作品感动中国大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通讯之一。
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代名词,成为和平年代中国军人的代名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为祖国、为人民、为和平而奉献、牺牲的品格,衡量着中国军人的生命价值。
最可敬的人:奉献祖国的科学家
1999年,23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绝大多数留学海外,成就卓著。最大的共同:几乎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突破重重障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的事业中。
著名力学家钱学森就是其中之一。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带着夫人及两个年幼子女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离开美国,他们的身后是浩茫的太平洋,目的地是阔别多年、百废待举的新中国。这幅珍贵的照片如今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有人说过,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肯定是美国最大的船,“因为一次可以运送5个师”。这源于时任美国海军次长丹金贝尔的评价:无论在哪里,钱学森都值5个师的兵力。
1955年10月1日,历史在冥冥中注定,钱学森在新中国的生日这天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祖国怀抱。从此,他和同事、战友们开始了为共和国的科技事业、为共和国国防事业操劳忙碌的一生。
令人感慨的是,同时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回国的乘客名单中,还有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梁思礼,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我国高温合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师昌绪,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张文裕等等。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光是搭乘克里夫兰总统号回国的海外学者就超过2000人。无数专家学者从世界各地回到新中国怀抱,投身祖国建设,书写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报效祖国的感人篇章。他们的学识、成就、贡献、情怀、品格,影响了一个时代,直至今天。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东方文化讲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何抉择?从钱学森的事迹和精神可以看出,他选择的是东方文化。”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说。
最可亲的人:劳动模范
1959年10月26日,全国“群英会”在京召开,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与会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他握着北京崇文区清洁队掏粪工时传祥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这张照片,刊登在当日《人民日报》上。
“新中国给了我做人的尊严,我感到了尊重与平等。”时传祥曾这样说。
正是当家做主的巨大变迁,激发出广大普通劳动者主人翁责任感。在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之时,普通劳动者们用自己默默的劳动,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以乐于奉献、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成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鞍钢工人孟泰爱厂如家、艰苦攻关,自制成功大型轧辊,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8次受到毛主席接见;
陕西西北国棉一厂女工赵梦桃爱岗敬业,将生产效率提高3倍,两度当选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国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王进喜,1958年率队创造月钻井进尺全国最高纪录,其后在大庆油田大会战中作出重要贡献,“铁人精神”影响至今;
……
半个多世纪过去,那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爱岗敬业,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永存共和国史册,奠定了共和国的精神基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涵,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力量。(记者 乌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