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腿教授”的猪草情——记央视“大地之子”称号获得者、我校农学院教授刘艳芬

17.05.2014  22:05

她说自己是风里来雨里去的“泥腿教授”。而在生猪养殖户眼里,她却是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财神爷”。

她推广以草代粮,把很少用来喂猪的禾本科植物皇竹草变成了猪饲料,大大节省了饲料成本,让大养殖场和小农户都因为一把青草而受益。她推广“猪—沼—草”的养猪模式,构建了生态循环链条,使生猪养殖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因此而荣获“大地之子——2013中央电视台十大农业科技人物”称号。

她,就是我校农学院教授刘艳芬。 

开启全新的生猪养殖模式

“种草养猪”的想法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刘艳芬从教学科研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来的。

刘艳芬对养猪方法的研究始于为学生解决实习问题。学校需要实习的学生数量多而实习时间相对较短,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但不能为提供实习岗位的猪场带来利益,反而会给他们增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外面的猪场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为解决这个问题,刘艳芬只能自己开办一个实习猪场。又因为学校经费少,养不起足够多的猪,常造成学生实习不到位,需要老师们自己倒贴课题经费贴补猪场,适当增加养猪数量,来完成相关课程实习。在这种“自负盈亏”的模式下,为了满足学生和老师的需要,刘艳芬不得不想办法降低养猪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逐渐走上了研究养猪方法的道路。

正所谓:“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艳芬在“种草养猪”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克服了许多复杂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牧草品种的选择。为了能筛选出产量高、适应性强、蛋白质含量高且生长周期长的牧草,刘艳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逐一尝试,最终选出了最适合的草种——皇竹草。

其次,是牧草加工机械的选择。收割的牧草不宜直接喂猪,必须经过切割绞碎后(也叫打浆)猪才愿意吃,浪费也少。因此在寻找适合的切草机器方面,刘艳芬也下了很多工夫,几乎把全国各地都走遍了,才找到厂家愿意配合她的想法改造生产合适的牧草打浆机器。

第三,是牧草饲料喂量的问题。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猪种、甚至同一猪种的不同生理时期对牧草喂食量的要求都不一样,她必须逐一试验,统计数据后才能确定正确的用量。

最后是生态链的构建。必须配合养猪数量确定合适的种草面积,合理利用猪排泄物等资源灌溉牧草地,最终才能构建成一条符合生态环保的生态养猪链。

种草养猪-猪粪肥田-田肥草壮-壮草喂猪。这条生态养猪链,不仅能有效缓解粮食紧缺的问题,还能提高猪肉品质,保证食品安全。

经过加工的皇竹草,口感好,猪爱吃。皇竹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含量比玉米、稻谷、米糠都高。在饲料中添加皇竹草,养份均衡丰富,猪的抗病力强,营养指数、健康指数和抑菌指数都大大提高。更可观的是因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据测算,皇竹草的亩产可高达三万公斤,成本低至每斤1毛钱,种植一亩地能够饲喂300头商品猪,用它代替30%的精饲料,养殖户们每年至少节省30%的饲料成本,一头猪一年至少能节省400、500块钱,很多生猪养殖户不用再担心饲料价格变化会影响养殖效益了。

刘艳芬的成功实践打破了生猪不能大量食用禾本科植物的束缚,开启了全新的生猪养殖模式。 

服务养殖户不遗余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里,刘艳芬接了4个电话,都是全国各地的养殖户打来咨询各种技术问题的。

央视七套《科技苑》栏目播出的“赚钱就靠一把草”这期节目,把刘艳芬的科研成果介绍给了全国各地的养猪户,节目播出带来巨大的社会反响,也让她愈加忙碌。授课、科研之余,多了很多咨询电话,有的甚至是在上课和休息时间打来,给她的教学工作和家庭生活带来不少的麻烦。

出于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刘艳芬总是不厌其烦。她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给养殖户提供适合的养殖和种植方案,有些养殖户养殖经验少听不明白,她还要详细地讲解。有的养殖户没有预约就找上门来,为了不让他们空手而归,刘艳芬即便很忙也会抽空去见他们。

目前很多没有养猪经验的人常盲目地认为只要有草就可以养猪了,而实际上草只是辅料,还要按照适当的比例掺合玉米、豆粕等配制的主粮才可用于养猪。也有许多人分不清皇竹草,被不良商家欺骗而错买了外形相似的草。为解决这些问题,刘艳芬特地在学校开设了种草养猪技术培训班,对养殖户进行系统详细的培训和指导。

或许,在科研工作者看来,用自己的科研成果造福他人、造福社会才是最大的幸福。下一步,刘艳芬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种草养猪配套技术,让更多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分享到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 

用实践证明坚持的可贵

刘艳芬深谙“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在她看来,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是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

事实上,刘艳芬对养猪和种草的研究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从97年开始研究种草养殖,从养牛羊到养猪,无数次的科学试验,无数次的实地考察,其中的苦累不言而喻。研究过程中遇到棘手难题的时候,刘艳芬不是没有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可最后她还是坚持了下来。她庆幸当初没有真的放弃,是坚持让她最后将种草和养猪有机地结合创造出了“种草养猪”这种新的养殖模式,她用实践证明了坚持的可贵。

刘艳芬认为,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学研究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培养学生们对农学研究的兴趣方面,刘艳芬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她认为身教胜于言教,师者应该以身作则,教学应该以点带面,最重要的是带学生去经历,带学生去操作,带学生去参与,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对研究产生兴趣。她希望学生们能够学一行爱一行,不轻易灰心,不轻言放弃,因为她坚信“坚持到最后,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曾经,她就是秉持着这份坚持,从普普通通的皇竹草里,发现了为养殖户节省饲料成本的玄机,从“泥腿教授”变成了帮农民致富的“财神爷”。现在她要把这根接力棒传下去,因为她知道,在这些年轻的学子身上,承托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延续着科研工作的春天。




(新闻主编: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