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人情酒”变春节为“春劫”

18.02.2019  10:30

  ■ 张西流

  家住四川省隆昌市唐家桥村的唐娟今年春节回家半个月,已经吃了十多场酒席。和不断堆积的脂肪相比,更让她烦心的是日益干瘪的口袋,今年一个春节就花掉了她四五千元的积蓄。春节,本是一家人团圆欢聚的日子,可对于许多外出务工的返乡青年来说,迎接他们的却是各种“吃不起”的人情酒。(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应当说,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主义文化的大行其道,是造成人们为“人情酒”而烦恼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消费文化背后的“面子文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动因。此外,虽说春节的主题是亲人团聚、亲情交融,但在亲情至上、孝字当先的传统文化熏陶之下,春节已逐渐变异为“礼数节”,传统的礼数对大众行为的潜在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必须看到的是,某些经久不衰的陈旧陋习,一旦搭上了泛物质化、货币化的便车,就很难让人们再淡泊与理智下去了,面子、形象与“感情搭售”、礼数公关,宛若是个自我膨胀的文化气球,在节日的天空中负重挣扎,于是本应是礼数、仪礼文化主宰的人们,反倒成其奴隶了。尽管多数人不会因“人情酒”负担,而放弃回家过年,但种种迹象表明,“人情酒”在一定程度上让春节变成了“春劫”。

  为何美好的民俗乃至仪礼文化,被异化为世俗的、利益化的捷径通道?为何回家过年,会变成一次“文化苦旅”?我们中的许多人之所以沦为消费“节奴”、文化“节奴”,可能恰恰是因为那些本应纯净、淳朴、雅趣的民俗、节仪、文化母语,被庸俗而功利的现实俘获和“奴化”了。以前有句话叫“礼轻情义重”,现在却变成“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了。因此,这种风气一日不改,“节奴”就一日不得解脱。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人文传统,如何延续好这一传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过好春节,更文明更轻松地过春节,更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但应该考虑怎样摒弃春节传统中不适合现在人们生活现状的成分,更应该考虑如何避免当下的很多陋习,进而保持文明节俭的光荣传统,让春节一年比一年更轻松,让回家过年成为快乐和文明的一次回归。